中-国曾有过素质教育雏形。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出现了一些中-国教育史上有标志性的思想和实践。然而,秦以后两千多年,特别是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逐渐颠覆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复兴要复其原有,对今天又极具价值的文化基因。兴是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去诱发核裂变,去发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复原教育的本质。
授人以渔与有教无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美--国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中-国古谚。因材施教更应该对以渔而言。研究气象谚语是美--国某小学四年级别出心裁的课题研究。它不停留在让孩子掌握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上,也不满足于让孩子知道用什么仪器去预报天气;因为那只是培养气象员,掌握的仅是人们已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是让孩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证实和证伪流传千百年却似是而非的气象谚语。
孔子的办学原则是有教无类,三千弟子来自鲁、齐、秦、楚等国,打破了夷夏之分,贵族与平民,甚至父子都能同堂。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说:无论是课内或课外,学生之间能相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校园带来巨大的贡献。
中-国大学以考分为录取唯一标准,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学生仅此一类,同质的太多,连优点缺点都相似,如此一类校园文化,学术生态不健康。没有了有教无类,只能欲哭无泪。
最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校园。为此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却收了一个流浪女;普林斯顿拒绝了许多名校的尖子,却收了一个卖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黑人女孩;伯克利在众多申请者中青睐一个流浪汉
孔子的10条腊肉
孔子的公平教育有个小小的前提:交10条腊肉做学费。也有人说,不收学费才彰显有教无类的情怀,否则像个开补习班的老师。我倒觉得10条腊肉,不仅表现孔子的坦诚,而且表现了他的经济头脑:10条腊肉乘以三千弟子,等于一辈子衣食无忧。
有教无类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成为今天的义务教育由政府筹措10条腊肉请学生去尽其学习的义务。这个义务是强制性的,必须完成。然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管穷富,统统收10条腊肉,看似平等,实则不公平。大学四年的费用于富豪不过九牛一毛,对贫困者则是天文数字。
以单一标准看,公平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公平。比如,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A比B低两分,B淘汰了A。公平乎?合理乎?如果A是学生会主席,做了大量社会工作,很有领导能力。参加许多文体活动,平时成绩也很好,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B高考偏偏比A高两分。这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是公平的,但不合理!
哈佛的有教无类不一刀切,从录取到收费,既公平又合理。哈佛采取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招生原则。如上例,录取的肯定是A,因为三合一使得A的条件远远超越B。这个结果更公平、更合理、更科学。
另外,哈佛还实行更人性、更公平、更合理的Need-blind的录取政策和Need-based的收费政策。Blind指摸黑、不透光,Need指入学经费需求。招生时绝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仅用三合一来筛选人才。因此,录取的可能是穷得叮当响的小子,也可能是比尔盖茨的千金。录取名单送到资助办公室后,才来秋后算账是否需要资助?需要多少资助?如父母每年只能提供1000美元,而上哈佛每年需要50000美元,缺口为49000美元,这就是Need-based,学校需要补足的缺口。当然,超标的富家子弟,一分钱也不能少。
难怪在三合一的指挥棒下,美--国的素质教育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