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过世多年了,可和我聊天时,母亲常会说起外婆,说起外婆常说的几句话。
家有黄金堆百斗,不如送儿上学堂。外婆常常这样说。我的母亲,生于上个吐纪40年代初。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偏僻的苏北乡村,不要说女孩子,就连男孩子,能够上学的也不多。然而,当我的母亲到了学龄时,外婆却决定送母亲上学。这一决定,几乎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尤其是当家的老太爷,更是气得瞪圆了眼睛:你们看看前后三庄,有谁家的闺女上学了?好好在家呆着,学些针线活,上什么学堂。尽管老太爷执意反对,但一向孝顺的外婆却异常坚定,她一定要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学堂里。于是,我的母亲最终成了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孩,而学费,用的是外婆的私房钱。母亲这一读,就读了十多年。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让母亲顺利地完成学业,外婆连自己的嫁妆都卖掉了。高中毕业后,母亲未能考上大学,求学生涯就此结束。而我相信,若是母亲能够考上大学,外婆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母亲完成学业的。后来,我的母亲就是凭着自己的高中学历,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如今的母亲,早已退休,靠一份退休金安度晚年。回首往事,若没有外婆当年的远见与果断,今天的母亲哪里会有如此安宁的生活呢?
人行好事,不问前程。外婆也爱这样说。
我的外婆与外公,凭着自己的勤劳苦干,积攒下一份殷实的家业。那时候,外婆家有一座大大的院子,前有车棚与过道,中有东西厢房,正屋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这样的人家,自然很受乞丐的青睐。一年到头,总有乞丐在外婆家门前停下脚来。而每一次,外婆都会让他们满意而去。有一年春天,大批逃荒的人从外婆家门前经过,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实在走不动了,那个女子没有随着别人继续逃荒,而是在外婆家的车棚里住了下来。一家三口,就靠挖野菜度日。可那些青涩的野菜,又怎能填饱大人孩子的肚子呢?于是,吃饭的时候,外婆总是给她们送饭,一碗又一碗,直到她们吃饱。见外婆如此照应逃荒的母子仨,就有邻居劝告外婆:你对她们那么好有什么用呢?将来她们走了,可能连你是谁都不记得呢。面对邻居的劝说,外婆只是淡淡一笑,道一句人行好事,不问前程。待到秋天,母子仨告别外婆一家,返回了自己的故乡。从那以后,她们再不曾回来看过外婆。于是,又有邻居笑话外婆,你看你多傻,费那么大的力气照顾别人,结果得到什么了?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外婆仍然淡淡一笑,道一句人行好事,不问前程。是啊,当初外婆收留那一家三口时,所图的并不是她们的回报啊。
头上三尺有神灵。外婆还爱这样说。
在外婆生活的那个时代,婆婆就是媳妇头上的一片天。而外婆的婆婆,恰恰是个特别厉害的老人,对外婆分外苛刻,将所有的家务事,全都压在外婆的身上。偶尔外婆生病,老人非但没有丝毫的体贴,反而指桑骂槐地数落外婆。为此,外婆不知落过多少泪水。但再强势的婆婆、也敌不过时间,她终有衰老不堪的那一天。当外婆的婆婆终日躺在床上依赖别人的照顾时,她开始察看外婆的脸色了。然而,不论何时,对待自己的婆婆,外婆始终是温言细语,至于老人的饮食,外婆更是用心,一日三餐不停地变换花样,为老人做好可口的饭菜。到了晚上,外婆总是早早地烧好热水,为婆婆洗脚。换下来的裹脚布,外婆更是用心去洗,每次洗好后,外婆都要举着裹脚布对着太阳照来照去,只要上面还有一点点污迹,外婆就要重洗。面对外婆的精心照应,我的母亲很是不解,她问外婆:奶奶对你那么坏,为什么你还要对她那么好?而外婆,很严肃地回答我的母亲:头上三尺有神灵。对于这句话,起初我的母亲并不能明白,一个人做什么,跟神灵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母亲慢慢懂得,所谓的神灵,不过是外婆的良心,外婆愿意善待每一个人,哪怕那个人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婆婆;若是衰老的婆婆无人照应,外婆的内心是不能安宁的。而在外婆的精心照料下,老太太度过了一个舒适的晚年,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六岁
如今,我的外婆早已不在人世了,可我,却时常想起她,想起她常说的几句话。我的外婆不识字,可她却明白世上最高滦的道理;我的外婆不信佛,可她却拥有一颗佛心;我的外婆没地位,可她却是我心里最敬重的人。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里,如同外婆一般的人有很多,他们勤劳,他们善良,他们坚韧,他们聪慧他们拥有着无数的优秀品质,他们为家庭与社会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默默无闻,然而,他们却是我们这座民族大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