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京1999年第一次出任俄罗斯总统,支撑俄罗斯蹒跚走到现在的重要理由甚至是唯一理由便是普京的雄心和欲望。
3月1日,因为乌克兰局势风云突变,一贯奉行强势外交的普京与老对手奥巴马舌战90分钟,坚决不肯撤出克里米亚地区,誓将保护俄方利益到底。乌克兰何去何从,普京又将如何用智慧与铁腕化解这场危机,实现俄罗斯的强国梦?
强硬外交屡试不爽
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这样写道:俄罗斯令人费解,你越了解它就越感到无所适从。这一点,无论是俄罗斯的盟友还是敌人都感触良多。
原苏联领导人一度是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坚强后盾,在中东同美国上演过两超争霸的恢宏场面,但因为苏联的解体缺席而逐渐成为美国人的独角戏。
重新出发的俄罗斯曾一度被外界称作一无是处,在经历了一段国际政治交往的阵痛期后,普京将以往收缩低调的外交路线转变为主动高调的外交战略。
因此,不论是伊朗还是叙利亚问题,不论是斯诺登事件还是乌克兰内乱,普京都在和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较劲,他在用行动展示给世界:俄罗斯不是美国的高级伙伴,莫斯科不听命于任何人或国家!用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说,其严重程度丝毫不亚于冷战时期。
过去半年里,美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外交较量中不断被KO。因为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和阿萨德的大肆戏弄,扬言开战的奥巴马颜面尽失;华盛顿的亲信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对美国决策的信心降至历史低位;而埃及政变后掌权的新政府竟然持有反美主义的政治观点;陷入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也动乱不断;斯诺登向世人抖露出了美国国安局监听项目,俄罗斯的庇护让本已惊慌的奥巴马花容失色,更在美国与其欧洲伙伴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
奥巴马当然不甘心就这样品尝失败的苦果,一直小动作不断,想尽办法让普京下不了台。冬奥会前期,华盛顿方面表示,奥巴马及其妻子米歇尔和副总统约瑟夫拜登都不会出席冬奥会开幕式,这将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奥运代表团首次出现现任总统、第一夫人或副总统都不出席的情况。
但就现在的普京而言,有着三百年恩怨情仇的乌克兰才是国家能否快速崛起的关键。布热津斯基曾经说过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将成不起大国。
普京深知,一旦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将失去抵抗西方的天然屏障,曾经被丘吉尔比喻为横贯欧洲的铁幕,早已变得支离破碎;乌克兰一旦与欧盟建立经济同盟,就注定俄罗斯最多只能是欧洲的第二大力量,而俄罗斯也将像英国等曾经的世界帝国那样日渐式微,被迫制定新的自我形象和外交政策。
经济改革小试牛刀
在这条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普京的经济成就最被人津津乐道。
2000年,时年47岁的普京被叶利钦扶上了总统之位,野心勃勃的他向俄罗斯民众做出这样的承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句话最初是18世纪的沙皇彼得大帝所说,而300余年前的彼得大帝,确实做到了。而普京呢?
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普京第一个任期结束时,俄罗斯购买力平均上升了6倍左右。2010年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从1999年到2010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两倍。
有预测称,如果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能保持在6%至7%,那么到2020年,俄罗斯将成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排名仅次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之后。
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俄罗斯寡头时代的终结。
经济寡头,曾经是俄罗斯政坛的一道奇特景象,从叶利钦时期流传下来的寡头们,曾经造就了能够轻易改变国家政局的金融寡头们,这其中,尤以1996年叶利钦密会的七大寡头最为著名。
但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寡头们,却也在普京的铁腕之下,走向了末路。原因无他,寡头们利用垄断机制和私有化,大肆攫取了本应属于国家的利益,甚至成为了国家的对立面。
七大寡头之一的别列佐夫斯基于2013年4月在英国黯然去世,他的死因因为他曾经的富豪寡头身份而变得扑朔迷离。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别列佐夫斯基至少遭遇过两次有计划的刺sha。他公开将矛头指向普京,并在豪宅里配备了防弹玻璃窗户、激光监视器、秘密摄像头和强化钢制大门。
不管其死因如何,普京当初对于寡头的清算可以称得上是雷厉风行。
普京上台后,首先清理寡头控制的媒体王国,夺取舆论阵地。接着对不听招呼的寡头进行司法调查,迫使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等一度叱咤政坛的寡头流亡国外。2003年,又以经济犯罪为名,将仍然企图活跃于政治舞台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投入大狱。在普京一套凌厉组合拳的痛击下,试图挑战政权的寡头们的气焰被彻底打压下去。国家不仅终结了寡头政治,而且通过法律、经济渠道进一步控制了更多的资产。
此外,普京采取了强硬但宏观的经济管理,大幅整合了俄罗斯出口的油价的汇率;通过武器和能源的出口为俄罗斯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至于前苏联由于斯大林模式而一直被诟病的轻工业和农业,也在普京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普京的经济改革措施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国内的贫穷人口距当初已经减少了一半,平均月薪也从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
普京的支持者这样呐喊,俄罗斯又回来了。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俄罗斯的加快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索契的奥运之痛
2007年7月,当普京专程飞赴危地马拉,为索契申办2014年冬奥会做游说演讲时,他用英语对在场的人群说:让我们索契见!7年后,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索契冬奥会组委会主席德米特里切尔内申科这样表述,普京将这个项目看作自己的孩子。
在近7年的准备时间里,普京可谓亲力亲为,数次过问筹备情况并亲自去建设中的场馆视察,其中还经历了换帅风波。2013年2月6日,普京在跳高滑雪场馆听到建设成本增加、施工进度滞后的报告后大发雷霆,随即解除了俄罗斯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艾哈迈德比拉洛夫的职位。
7年前,索契市内还没有一座大型体育设施,交通干道、酒店大量不足,甚至连机场都不算太正规,流浪猫狗成为城市发展顽疾;7年后的今天,俄罗斯政府花费500亿美元新建11座冬奥会场馆,完成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一座崭新的索契城因冬奥会而扬名立万。
当然这位俄罗斯总统想要的绝不是流于表面的光鲜和个人政绩的赞誉,因为对于深谙权势之道的政治家而言,如此大型体育盛会的最终目的恰恰与体育无关。
这是普京强国梦的一块多彩的拼图,他将个人和政治声望都压在了索契冬奥会上,外媒这样评价。
所以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索契冬奥会开幕的那一刻,人们已经很难争辩是冬奥会成就了普京还是普京成就了冬奥会。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对普京还是俄罗斯,又或者是索契,此次冬奥会早已超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承载了太多奥运无法承受之痛。
体育是最大的政治,有关奥运会的政治之辩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当体育竞技不再是其意义的全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成为一个国家彰显实力、展示文明、重塑国际形象的最好平台。
最典型的例子是1960年罗马奥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意大利、日*-本和德国都投入巨大努力,以期通过成功举办奥运会展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象。
解体后的苏联仿佛被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撕扯过一般,迅速地四分五裂。世界看到的是被冷战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俄罗斯:迟迟未能走出经济崩溃的泥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犯罪率上升、社会动乱;国际地位迅速下滑,由一个世界超级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
硬汉普京无法安然接受这江河日下的事实。经历多年的励精图治,俄罗斯迎来了新旧交替的辉煌十年,因此在俄罗斯重新崛起的跑道上,争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向世界重塑强国之光彩,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只踏板。
普京前首席政治策略师马尔科夫认为,普京想通过索契告诉世界,经过一段失败的时期后,俄罗斯人不再是输家。
俄新社对此评论道:让奥林匹克五环旗时隔34年后重回俄罗斯,这是俄罗斯的荣耀,这标志着俄罗斯强国之梦的阶段性实现。
冬奥会终有落幕之时,但带给操盘手普京的成果远远没有完结。作为俄罗斯的新代言人,索契还将继续闪耀随后的G8峰会,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2016年冰球世锦赛以及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
可以说,俄罗斯想要借着索契之风,重回世界之眼;而普京已经趁着这股势头,重回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巅峰。
梦想的丰满不能掩饰现实的骨感。现在的俄罗斯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抛开核武、油气和情报等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俄罗斯的优势真的不多。强国之路对俄罗斯而言依旧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