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青少年幻想进入“20多岁”这个群体,30多岁的人希望回到这个群体,而4、50岁的人则从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温那段时光。那十年像是一个魔幻乐园,大家都很迷失,但是那却像是最好的时光。 ——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整个的生活都是关于寻欢作乐。然后,你长大,学着小心翼翼。你可能摔断一根骨头,也可能让他人心碎。你会在你跳跃之前张望,或者干脆不跳跃,因为没有人总是在那里接着你。生活没有安全网。什么时候生活开始变的不好玩,而令人害怕的呢?-- Sex and the City
当我打下手头这段话的时候,我刚刚从床上爬起来。这是下午两点,我又睡了一个两个小时的午觉。在午觉前,我重温了Sex and the City第二季,在看这个之前,我去上了课,吃了早饭。
在每次睡完午觉之后我都会有一种负疚感——我怎么就又睡了三个小时??但是我知道,很快的,我会连这三个小时都没有了。假期上班的时候,我得泡很多的茶,才能够阻止眼皮沉沉地落下来,当我晚上回家,我站在拥挤的地铁中,仿佛是没有一根主心骨,全身都是软绵绵的肉,跟随着地铁的动作而晃动。
20多岁,到底应该干什么?可能是很多人都在想的一个问题。当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愿意进入那个“20多岁”人的圈子,因为他们于我而言,既有自己的职业又不那么严肃;穿梭于中高档的餐厅而不是珍珠奶茶店,并且开始了一种叫做“夜生活”的东西,可以在酒吧和夜店和朋友畅饮到天明。像是那种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场景,世界仿佛就是给20多岁的人而创造的。青少年幻想进入“20多岁”这个群体,30多岁的人希望回到这个群体,而4,50岁的人则从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温那段时光。那十年像是一个魔幻乐园,大家都很迷失,但是那却像是最好的时光。
可是在这迷失中, 向前看的惯性总是在主宰着我们。这个夏天跟发小聊天压马路的时候,她总结出这句话:“咱们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一切都有个盼头。比如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想着上高中要留个长头发,要买双粉色耐克 鞋,要交个男朋友。上了高中以后觉得要考个好大学,要学会化妆,要找个男朋友。但是现在,我实在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既没有大方向,也没有细节了。”在这个奇妙的时段,每个人仿佛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而你也无法把自己与任何人相比。但是还是有一些动作很快的人,他们一出大学校门就马上找到了好的工作,然后立马走上了那条流水线,一步一步往上升。然后他们找到了好的男/女朋友,之后就结婚了。一切都从“我”变成了“我们”,他们是那些尽早逃离“20多岁”小组的人,而大部分的我们还在原地打转。
在国内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大家这种急切的脚步,想要追上那些买车买房结婚的人。但是回到美国,我又觉得大多数人想要停留在这种迷失却又有理由迷失的阶段。何必那么急着长大呢?再次引用欲望都市里的句子:享受生活吧。这是你20多岁该干的事情。30多岁才是你吸取教训的时候,而40多岁则是你给别人付钱的时候。
来美国以后深感美国人的“不成熟”,我想很多留学生也都有同感。我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疑惑,为什么学校的party总是一个模式——就是每个人都喝的烂醉神智不清然后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里群魔乱舞?为什么每年都有三天的festival,学校草坪上堆满了充气玩具和蹦蹦床,让一群喝醉了的学生在上边跳啊跳?而我的那些毕业了的美国同学,我也丝毫没有感觉到他们成熟了,长大了。该辞职的辞职,还是跟大学一样,结伴去旅行,结伴去国外教英语。到了三十多岁,女人们还会声称自己还年轻美丽,“single and fabulous”。
可是问题就在于,当我们的步伐与同龄人的步伐不一致的时候,享受生活也许是一件难事儿。就像是周六晚上的酒吧街,你的朋友们都打车回家了,而你在享受自由的时候却也意识到自己和朋友的距离。那种孤身一人的感觉的确很不好受。就像我在美国大学里,当大家都喝的烂醉大声唱歌在吧台上跳舞在路边撒尿的时候,我却想的是到城里的一个安静一点的酒吧去,和真正的“young professionals” 一起“成熟地”享受这个晚上。那个时候的感觉则是:我太成熟了?我也许应该停下来,等等我的同龄人吗?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有些人拿这些资本对未来做投资,这样在30多岁便可以过上轻松愉快的日子,但是对于有些人而言,20多岁是穿上一条牛仔裤便能够光彩照人的时候,为什么要拿这美妙的10年来给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未来添彩呢?
Well, you tell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