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范仲淹的“三板斧”

2024-10-28 07:33:03

  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曾被王安石评为一世之师。然观其一生,亦无非寻常的三板斧而已,招数并不复杂,目下人人皆会,人人可会,不同之处唯在于,范仲淹不屈不挠地使了,且斧斧生猛,力道惊人。
  
  第一斧:划粥断齑,立志励志。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出身贫苦。由于母亲改嫁到富裕的朱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但他少有志向,存天下之忧,所以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有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寄宿寺庙,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赢得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下真功夫营养灵魂,下硬功夫陶冶精神,心地纯洁澄明,高尚品德随身附体,就站得稳,走得正,干得好。范仲淹入仕之后的所作所为,莫不与他注重磨炼身心有关。比如:他入仕以后,平日没有宾客登门,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到了晚年,儿子准备为他修建大宅院,被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作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并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还谆谆教诫子弟要节俭,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唯能忍穷,故得免祸。
  
  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坚守廉洁从政、为国为民的精神家园,才干必会大放异彩。
  
  第二斧:死磕权贵,遏制歪风。
  
  范仲淹为官30多年,四次被贬,前三次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说真话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后来仁宗满了20岁,刘太后仍然不放权。对此,朝内大小官员都不敢吭声,唯独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按祖制让位给仁宗。迷恋权力的刘太后看了折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一个边远小县做通判。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时,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又开始跟吕夷简死磕,他经过深入调查,绘制了一幅《百官图》送给皇上,具体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的种种罪行。不料吕夷简倚仗权势,恶du反诬。最终,范仲淹未能把作恶多端的吕夷简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贬,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有一年江淮灾情严重,数路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江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让仁宗皇帝及大臣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灾民。
  
  范仲淹一生始终坚持正义立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题为《灵鸟赋》的词中,抒发自己绝不退却的激愤心情,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说,他宁愿为正义呼声而死,绝不默默地苟且偷生。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
  
  第三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仲淹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总要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地方的事情来。
  
  早年在泰州做盐仓监官,无聊到极点,他曾写诗自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然而,他很快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既然做官,就要给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于是,那几年,他为苏北人民留下了范公堤。
  
  他谪贬睦州,不到半年,就倡导修建严子陵钓台,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做苏州太守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学府,为国育才。对那些不称职的下属官吏,一旦查清,他便毫不留情地将其姓名从官吏名册上画掉。即使达官显宦,亲朋好友从中劝说,他也坚持到底,不为所动。一笔勾销的佳话,至今流传。他发动的庆历新政,几乎触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敢于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前奏。
  
  大道若简,至理也,放诸四海皆准。
  
  范仲淹的三板斧,其史鉴价值在于:修剪冗枝,去残枝败叶,除疯枝病桠,大树才能茁壮生长,成参天之材;不攀比、不折腾、不摆阔、不奢靡,走正道,官员才会有底蕴和政声。


上一篇:茧藏
下一篇:沉默是药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