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车吗?当然坐。秦始皇兵马俑坑里发掘出来的安车,就是皇帝坐的。当年秦始皇周游天下,坐的就是这种车。再往前推,周穆王也是坐车满世界走,据说还去见了西王母。帝王坐车,驾车的人当然得坐在乘车人的前面,在轿子发明之前,没有人在礼仪方面对此提出异议。
中国古代的车只有两个轮子,没有减震装备,坐上去不舒服。过去乘马车或者骡车长途旅行,一天走下来,乘车的人骨头都快被颠散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在车上面做改进,而是另辟蹊径,发明了轿子。
轿子跟车不一样,需要人抬着走。轿子越大,抬轿子的人越多,抬轿子的人经验越丰富,坐轿子的人就越舒服。无论路多么崎岖不平,经过轿夫的肩膀对轿杆的掌控,颠簸度可以消减到近乎零。到了清朝,轿子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宽大舒适,人可以在里面睡觉。不仅吃食和烟具可以放在里面,甚至连马桶也可以装进去,轿子就像个活动的小房间。小汽车传到中国,国人将其命名为轿车,其实就舒适度而言,轿车还真未必比得上轿子。正因为轿子这样舒适,所以带兵打仗的将军,能坐轿子的话绝不骑马,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时期从国外学了军事理论后回国的将军们,带兵征战时也经常坐轿子。这样一旦轿夫反水,或者撂挑子不干,将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坐轿子不仅舒服,而且会让人感觉良好。什么叫人上人?坐轿子的人就是人上人。尤其是官轿,不仅宽大舒适,而且等级森严,什么官阶坐什么规格、什么颜色、多少人抬的轿子,都有详细的规定。远远望去,无须见到人,只看轿子,就知道什么等级的人来了。所以这么一来,轿子就跟礼仪严密挂钩了。挂钩之后,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就不能乘车了。
抬轿子的人,永远是下人,虽说抬轿子的人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给官员抬轿子的,就比一般的轿夫高一等;皇帝的轿夫,便是轿夫中的骄子。但是,轿夫在乘轿人面前,永远都是伺候人的,他们得弯腰服侍人入轿,然后再一路抬着轿子走。与驾车不同的是,驾车人得坐在乘车人前面,而轿夫却不然。所以,只要大人物出门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就不存在礼仪方面的担忧。
但是,这种状况碰上来华的英国人,就出了问题。1793年,英国派出的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使团,来华商议两国的通商问题。这么大老远来中国谈事,哪有不带礼物的道理。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一大批先进的光学和天文仪器,一个精致的地球仪,还有一些速射野炮。这些稀罕玩意儿,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马戛尔尼是来进行商务谈判的,但从乾隆皇帝到底下的官员,都当他是来进贡的。因此,在从大沽到北京的路上,一个中国官员问马戛尔尼:你带来了英国的国礼,但是你个人就没有什么礼物献给我们的皇帝吗?马戛尔尼一听,感到特别奇怪,心想,各国外交,哪有这样的事?但转念一想,这是在中国,也许这是中国人的规矩。幸好,他此次来华带了一辆四轮马车,原本是准备在中国自己用的,看中国人接待得挺好,到哪儿都有车接送,马车看来也用不上,于是他就说带了一辆他们那里的马车,打算送给皇帝。(马戛尔尼自己的叙述是这样的,但他此行的礼品单上却有马车两辆,一辆为冬季用的,一辆为夏季用的。)
这辆马车就这么被带到了圆明园。在圆明园里,中国官员和太监围着这辆奇怪的马车看了又看。有人说,马车前面的座位肯定是皇帝坐的,因为它高;另有人说,后面的座位有软垫,四面有玻璃窗,而且华贵,那才应该是皇帝坐的;也有人说,前面是皇帝坐的,后面是娘娘坐的;还有人说,皇帝坐后面,娘娘坐前面大家争执不下,吵成了一锅粥,最终一个老太监去问马戛尔尼。马戛尔尼说:后面的皇帝坐,前面的是驾车人坐的。太监说:驾车人不能站在地上赶车吗?不能,马车是用缰绳操纵的。听马戛尔尼这么一说,所有人都非常惊讶驾车的下人怎么可以背对着皇帝,而且坐得比皇帝还高?
结果不问便知,这辆马车皇帝是肯定不坐了,再舒适也不坐。马戛尔尼去热河见乾隆皇帝时,乘坐另一辆英式马车,让随同的中国官员赞叹不已,但即使乾隆皇帝知道此事,也不会坐这种马车。不仅乾隆皇帝不坐,后来的皇帝也都不会去坐。当时马戛尔尼还天真地以为,皇帝肯定会抛弃中国的旧式马车,改用他送的了。但是,真正被弃用的,恰是他送的马车。
光绪年间,上海租界里西式马车已经流行起来,来上海看西洋景的,必坐一回四轮马车,以求过把瘾,但皇帝不坐,太后也不坐。
再后来,汽车发明了,老外送给皇帝和太后一辆汽车,也就是我们说的轿车,但由于开车的司机还是得坐在皇帝和太后前面,不合中国礼仪,所以,这辆车也白送了,只能在颐和园里放着。
庚子年(公元1900年),太后和皇帝逃难,坐的是中国式骡车,如果有辆西式的马车,哪怕就是马戛尔尼送的那辆,跑起来也比中国的骡车快得多。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上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即使因此耽误了大事,也只能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