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讲真,家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1

“家”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你对家的印象和感觉是什么呢?

你觉得家应该是怎样的?

或者说,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我理解的家,首先是一个港湾,家最大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归宿和停靠。当你累了的时候,有家给你温暖与拥抱。当你孤单了的时候,有家给你陪伴。当你落寞的时候,有家给你支持。当你委屈的时候,有人给你理解。当你无助的时候,有人给你安慰。当你开心的时候可以撒娇任性。当你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没关系,你是可以的。

家就是一个充电的地方。有了它,多远多难都不怕。

家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自由,是包容,是允许,是可以,是我们最坚实的保护。是一个温馨的环境,是幸福的,温暖的。

我们对家的期待大都如此吧。你有吗?现实却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奢望。他们必须不停的奋斗,攒更多的钱,犯更少的错,更功成名就来获得安全感,不会想到哪个地方或哪些人能给他们。他们甚至不能休息、不能偷懒、不能任性,因为他们体验到除了自己,没有人会保护他。

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有父母、有恋人、有孩子、有房子、有朋友有钱有成就,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家。

家人都在,却感觉是个孤儿。

这种没家的感觉,从小时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以至于长大后,觉得这很正常。

2

曾有人给我留言说:有的人好吃懒做,他父母一样爱他,而我却羡慕不来。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一阵鼻酸。我还没开始想,就能想到对他来说发生了什么。好吃懒做的时候,父母不仅不爱他,还会各种责怪批评甚至打骂他。这些年的心理学生涯里,我听到了很多让人心酸的事:

比如说起床这个事。常理来说,起床应该是自由的。当我们感觉到懒惰、劳累、疲惫的时候,就是想任性下。当我们忙碌了很久,就是想好好休息,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自由的任性。但是很多家对起床这个事的容忍性很低。

曾有人跟我说:她必须7点前起床,还没有起的话她妈妈就会拿针去扎起她来。开始我听到的时候,感觉像是电视剧,蓉嬷嬷在对待夏紫薇一样。但是后来她跟我说,这是真的发生,并不是拿针吓唬她。我感觉到一阵毛骨悚然。妈妈的动机很好理解:我用一两次就可以让你学会了按时起床,治好了你的懒惰赖床。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每当到7点的时候你会被自然的吓醒,因为你不醒来就会有迫害。好的作息是养成了,让我们羡慕不已。副作用在她身上也很明显: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缺乏基本的信任,连妈妈都会伤害我,谁还不会呢?做事有强迫倾向,连起个床都不自由,做什么还能随意呢?死板没有活力,哪敢乱来?

我还听过这样的妈妈:小孩子吃指头,为了纠正这个毛病。就在孩子指头上抹辣椒油,这样他吃一次就哭一次,几次就成功矫正,不再吃指头了。这个妈妈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不知道孩子吃指头是找安全感的补偿,是对妈妈乳房的需求没被满足而选择了用自己指头替代,找那种我可以抓住东西感觉,婴儿和小狗小猫很像,嘴就是他们的主要的与外界沟通的器官。可是现在嘴里含不住任何东西了,没有乳头、没有指头,只有无尽的空荡荡,真是绝望极了。还要面对妈妈那迫害成功后得意的笑。他以后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怎么相信别人呢?

接着说起床。有的人会好点,7点钟不起会被骂醒,然后让你自责不得不起。有的妈妈会宽容点,不起就不起吧,但是早饭是不会给你留的。所以你醒了只能饿到中午,让你长点教训。然后这时候人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1.我在这个家是不自由的,是被软性胁迫的,起床都被控制。2.这个家是冷漠的,我饿了不会有人给我弄吃的,我靠不得别人,只能靠自己。长大后我就真的只相信自食其力,不敢需要别人了。即使成了家,也会感觉:我不得不照顾自己,因为没人会真正的照顾我。

有的人更不幸点,你不仅得按时早起,还得给忙碌的一家人做早饭。家对他们来说,不是休息,而是负担。虽然在当时的情境里,每个人都很忙,你不得不跟着忙。但感觉却是:负担、压力、责任。

3

接着说自由。

我接待过很多访客,诉说了他们在家里是怎样的不自由:

有个严格的爸爸或者妈妈。在家里感觉很拘束,坐着站着基本都是会被说的,怎么做都不对,都需要调整改正。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卧室要怎么收拾怎么摆放,衣服被子要怎么叠,男朋友/女朋友应该怎么交等,都一一有明文规定。更可怕的应该是暗文规定,即你不知道什么规定,你只有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这就会直接导致了回家后,就得看父母脸色,然后决定要不要看电视,要不要开口说话。一个人连自己的卧室都不能决定,连自己的娱乐都不能决定,连自己的交友方式都不能决定。那么他会……

强迫,焦虑。生怕做错,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艰难而无助地活着。

当人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察言观色中,是很容易累的。所以就很渴望喘口气,休息下。对不起,这个家是不会允许好吃懒做的。换句话说,是不允许累的。

父母不会觉得累,因为他们习惯了这些要求。然而对孩子来说承受能力完全不是这样的。所以父母就会以自己的感受以为了孩子的感受:做这些很正常啊,你怎么会累呢,你就是懒惰!

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娱乐。对人生就会充满了抑郁,充满了绝望……

我从来不曾真正的为自己活过,我活着就是在应付:小时候应付父母的要求、应付学校考试,长大后就应付内化了的各种对自己的要求,压力。

这种感觉就像是deadline来临,你不得不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去应对。但当每天每件事都是deadline的时候,会怎样呢?

我选择死亡。

当死比活着更舒适的时候,当死比活着更轻松的时候,本能会推着人选择更好的动作。所以很多抑郁了的人倾向于自SHA。在他们的世界里:我活着不能决定自己,但起码我可以在是否活着上有自己的决定。

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抑郁症的初中生,厌学在家,消极悲观。医生说跟她父母说不要这么多要求的时候,她妈妈说:我们对她要求也不高,起码你得把初中读完吧,你说都初三了。

是的,这样的要求对父母来讲真的不高。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已经是要求高负荷的驴子多一根稻草了。你不能说:一根草不重吧,对你要求不高啊。

失去了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

那时候医生告诉了父母一句话,我倍受感动:抑郁和感冒一样,是种病。她都高烧了,你还让她去上学啊。她都想死了,你还让她学习啊。

难过的是:她的家人并不会理解。家对她来说,没有任何理解可言,只有无尽的压力、压力、压力。

4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很多人的家是不允许自由表达的。有委屈了不能哭,有意见了不能直说,不想说的话必须说,等等。

直接表达或直接拒绝被称为“没有礼貌”,不叫伯伯或舅舅也被称为“没有礼貌”,都是要被惩罚的。所以我们学会了嘴巴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们的。

父母带给我们很多禁忌,家也就成了一个训练场。很多人的父母像训练小狗一样,像军官训练士兵一样进行了行为训练: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而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承受能力怎样,适合什么,感受如何。他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这么被训练长大,又只会这么去训练别人。

他们给了孩子们一个行为训练场,让我们成为了一个看起来很骄傲的人。懂礼貌、优秀、会来事。但却孤独、迷茫、抑郁、焦虑、困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家。

5

我们长大后也没有家。

父母当年训练我们的方式,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我们已然学会了那么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意不礼貌,情绪不能随便表达,累了不能休息,说话做事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必须要忙碌,闲下来就有焦虑感。不敢随便相信别人……

我们对自己有很多要求,有的能意识到,有的不能但却一直在执行。所以我们从来不去温暖自己,不去宽容自己,不去允许自己睡到中午,不去允许自己有半年的时间放假不工作,不能停下来赚钱……

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我们的自我也无处安放。只能通过忙碌来逃避。

我们自己也没有能力给自己家的感觉,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归宿,不是自己的港湾。

6

显然你也不能给别人家的感觉了。

我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这两个规律:

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

你长大后,就用同同样的方式对自己。

你长大后,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你的亲密的人。

也就是说你父母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了恋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心理学把这个规律叫做“向攻击者认同”,也就是成为当年伤害你的人。爱一个人的方式,就是把他当成自己去对待。

当你小的时候,他们不允许你哭,不允许你懒惰,不允许你逃避,对你要求高,要求你干净整洁准时上进,你也会这么要求恋人和孩子。每当他们懒惰逃避任性的时候,就会导致你的批评冷落责骂。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到你小时候的感觉:这里没有的感觉。我虽然和这个人在一起,虽然你是我的父母,但我的体验并不怎么好。

更不幸的是,

你依然在渴望一个。在渴望有人能懂你,能安慰你,能看到你的脆弱,能懂你的孤独。虽然你自己都不懂,没有理明白这部分,只是隐约有感觉。当别人不懂的时候,你就很生气很伤心很绝望。

你不相信个人,但依然在渴望。

7

自己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

也给不了他人家的感觉。

8

有人会说:我们也这样被对待,不也长得活得好好的吗?

你觉得好好的,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什么才是好好的,没有体验过有人为你守候,为你存在,为你而温暖。没有体验过自由,允许。你只是活着。就像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不也活得好好的吗?看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用,我不看不也活得好好的吗?这个问题延伸开就是:学英语有什么用,不会英语也可以出国。学会做饭有什么用,不会也可以吃饱。

说说我自己吧。我的创伤就不说了。说我妈对我的一个细节。

我在北京工作是很累的,但回到老家就感觉很好。我早上不愿意起床,我妈就会叫2遍,偶尔1遍,从来不会超过3遍。是喊我起来吃饭,她已经把饭做好了。我不想起,我就会说不起了不吃了,直接表达。

然后我妈会做这样一个动作:把我的床头放一个凳子,把饭放在凳子上。在我睡意朦胧中跟我说一句话:饭放在床头了,起来记得吃。我出门忙去了。

我这么大了,回家还是个小孩。不是我舍得让妈妈受苦,是她享受这么做,我也享受这么被对待。我也会给她一些钱花给她买东西。但我还是愿意在家里做个小孩,轻松、自在、有人牵挂。

我在创业,我问过很多搞心理的同行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他们的答案是:不敢。我很理解,我失败了,我爸会接着我,我可以滚回家,他们虽然没有钱,但养活我还是可以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失败是无处可逃的。

9

我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家的模型。我们是从来没有过。也不可能正拥有。

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怎么失去了家。而不是一直孤独、焦虑、抑郁、迷茫地活着。我们看到的目的,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家。

小时候我们没有被正温暖,但我们长大后可以给自己。起码,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家,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优秀,允许自己不规律,允许自己任性。这并不是纵容和娇惯。

纵容和娇惯的意思是:你不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潜能,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人休息完了可以继续干活。就像你不相信:

手机是不能一直充电的,万一它充电久了不工作了怎么办。

10

你也可以来找我。我愿意给你一个家的感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关注下丛非从的课程和


上一篇:财迷夫妻过妙招
下一篇:地下一层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