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裁缝,与妻子及3个儿子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儿子们嬉戏玩耍时会弄翻缝纫台,弄乱布料,让他无法安心工作。有时,妻子也会冲他发火。总之,生活不易,裁缝觉得苦不堪言。 一天,他向一位智者请教,希望得到指点,过上好
日子。 智者听了他的倾诉,微微一笑,问:你家养公鸡了吗? 没有。裁缝答道。 那么,借一只,让它与你们共住一个房间,一周后,你再来找我。智者说。 一周后,裁缝找到了智者,抱怨说:那只公鸡天不亮就叫,害得我们一家人睡不好觉。它还到处拉屎,让我更无法安心工作。 智者听后,说:你家养猫了吗? 没有。裁缝答道。 那么,借一只,让它与你们共住一个房间,一周后,你再来找我。智者说。 一周后,裁缝愁眉苦脸地找到了智者:猫和公鸡见了面就**。他说,那只该死的猫还抓伤了我的妻子。 智者又建议裁缝借一只狗,然后一周后再来。 一周后,裁缝见到智者时,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我终于明白什么叫鸡犬不宁了,他简直就要哭出声来,我们家从早到晚没有宁静的时刻,不是鸡飞狗跳,就是猫叫人闹。 智者闻言一笑,说:那么,你能借到一头驴吗? 一周后,裁缝的腰被驴踢坏,胳膊被狗咬伤,脸被猫抓破,7天中裁缝没有做出一件衣服,因为驴子占据了他工作的空间。智者听完裁缝的诉苦,缓缓地说:现在,把驴子还给你的邻居吧,一周后再来找我。 一周后,裁缝见到智者时,脸上的愁云不见了。
日子过得如何?智者问。 好一些了。裁缝答道,虽然猫和狗还**,但是至少再不会有驴子踢我了,我还有地方干我的活儿。 把狗也还了吧。智者说,一周后再来找我。 一周后,裁缝见到智者时,脸上有了一丝笑意:尽管猫和公鸡仍然**,他说,但是至少我不再会被狗咬了。智者让他回去后把公鸡和猫都还了,然后一周后再来。 一周后,裁缝见到智者时,神采奕奕,俨然换了一个人。
日子过得如何呀?智者询问道。 太好了!裁缝眉飞色舞地说,3个孩子健康活泼,妻子既能料理家务又是一个好母亲,我在家里既可以工作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还有比这更好的
日子吗? 智者听后,以手捻髭,意味深长地说:珍惜拥有,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人人都能过上
好日子,而且会越过越
好。佛经里写人通常走两个极端,不是大智就是大愚。《百喻经》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个女人刚生了个儿
子,可是她并不满足,还想多要几个孩
子。她听信一个老妇的话,准备sha子祭天。有个智者发现后,赶忙制止:你将来能否得到更多孩子还不一定,却要先sha掉自己的儿子,简直愚蠢透顶! 这个女人是不是很傻? 下面我要讲的,是另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是我的远房亲戚,从小就是那种遭人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孩子。她读书刻苦勤奋,名牌大学毕业,有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可是她过得一点儿也不轻松。两年前,她赶在房贷新政出台之前,按揭了第三套房。为了还贷,她每天奔波忙碌,节衣缩食,把生活品质降到最低,用最廉价的化妆品,衣服都是从地摊上淘来的。她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却总是暗示自己,再拼几年,将来就轻松了。 这两个女人其实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她们信奉同样的人生价值为了通往更加光明的未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可是这样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吗?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博士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 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当然要抛弃,幸福型是最理想的生活,这些都不难辨别,但最具迷惑性的是忙碌奔波型。从我们读书识字的那天起,就被老师家长反复灌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头悬梁、锥刺股,自觉牺牲童年,以为将来考上大学就会幸福;好不容易上了大学,
马上又面临失业的压力,于是拼命工作,为了房子车子而努力奋斗,以为将来有钱就会幸福;终于有房有车,却发现压力比以前更大了,因为下一个目标又在等着你。 每一个忙碌奔波型的人都坚信自己是在追求幸福,就像佛经里那个要sha子祭天的傻女人。他们始终相信,只有牺牲现在的幸福,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只要坚持到痛苦解脱的那天,就是幸福的开始。然而,未来的幸福更像是虚幻的美景,因为未来没有边界,明天是今天的未来,后天又是明天的未来。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找不到终点站,幸福永远无法停靠。 如果说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那么忙碌奔波型就是未来的奴隶。人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奴隶,否则幸福无从谈起。如何协调过去、现在和未来?泰勒博士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为登顶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过程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但到了现在,变成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怎么说呢?方法一:由于路很长,一人一天挑一缸就累了,所以没人愿意挑水。于是,三个和尚商量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第一个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第二个继续挑,再转给第三个,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这样,大家都不累,水也很快满了。这种协作的办法叫机制创新。方法二:老和尚把三个徒弟叫来,说立下了新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三个人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水缸就满了。这叫管理创新。方法三:三个和尚商量,把山上的竹子砍下来打通连在一起,再买个辘轳。一个和尚负责把水摇上来,第二个倒水,第三个和尚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水缸也很快灌满了。这就是技术创新。由没水吃到水多得吃不完,关键在于发扬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给人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