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的小故事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研究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关于研究的小故事(1):
女研究生艰辛求职路
9日,小慧放弃了建设银行的应聘,因为工作地点不在成都,而这是她选择的先决条件。她不想离在彭州工作的男朋友太远。
成都的郊县也可以接受,出了成都就不行。她和男朋友确定了就业底线。这个底线产生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那时,她对就业形势的估计充满乐观,因为2008届毕业的师兄师姐,均找到了不错的出路,考试大。
投出40余份简历但面试机会寥寥
她是三年前从山东考入四川大学读研的。她的寝室有4个人,2个中文专业,1个电气专业,她是公共管理专业。小慧求职最积极,9月,便制作了求职简历,并在网上投出了几份,结果如泥牛入海。
国庆节以后,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等词汇频繁见诸报端,关于就业难的各种分析性文章让她意识到,今年的形势可能有点悬。但各种专场招聘会还是纷至沓来,同样,应聘者也是人山人海。她筛选出在成都的工作岗位,投上简历。
截至12月初,小慧共投出40余份简历,但获得的面试或笔试机会寥寥可数。
据她分析,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对口是遭拒的主要原因。小慧选择的企业类管理岗位居多,而企业管理岗位优先考虑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她的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她认为自己在山东就读的那所本科院校,没有名气。
有一次,同样是投某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班上一个学习能力并不突出的男生,却获得了面试机会,她不服气。负责招聘的主管,一分钟阐释的时间都没给她,非常委婉地说:我们倾向于招个男生。
一接到电话就以为是面试通知
寝室四个人,只有学电气专业的落实了工作,单位是她父母所在的公司,两位学中文专业的,坚信年后拥有更多的机会。
既然企业的机会少,小慧瞄上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11月22日,成都市金牛区事业单位考试,11月30日,国家公务员考试,12月6日,四川省属事业单位考试,12月7日,四川选调生考试。每考一次,就要交100元的考试费,而现实是,每次都没有进入下一轮。
考上研了,觉得毕业后薪水得三四千吧,现在形势严峻,两千也能接受。只要能有好的发展空间就行,她想尽快把这个问题落实了,免得父母担心。
这几个月的慌乱,让她变得极其敏感,一接到电话就很兴奋,以为是打来通知面试的。有次,她收到一条短信,说是回收各种报刊、书籍等废品。当时,她想到的一个情形是,自己的简历被用人单位当垃圾扔了,收废品的从简历上知道了她的号码,就发短信通知她:不要乱扔,量多的话卖给我就是了!
需要一名教练指导把握机会
如果找不到工作,创业就成了唯一出路。室友开玩笑:我去开冒菜店,你就去卖山东煎饼。有次,他们专业一个本科毕业生,到学校南门外买山东煎饼,老板问他毕业后会有多少收入,该生鼓足勇气回答月薪四千,老板只说了四个字还不如我。此事在学校论坛上广为流传。
去年,她和3个同学,出资加盟北京的一个网站,在成都建设城市分站。这次创业,曾无数次带给她梦想。但最后竟没有拉到一笔生意,还把她的几千块钱学费搭了进去。
虽然失败了,此事却成为小慧就职简历上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招聘单位所看重的实践经验,她拥有的并不多。她幸运地考取了研究生,但在求职过程中还没有碰到幸运的事情。
明年还有各种招聘会,机会不少。但小慧说自己需要一名教练,指导她把握机会,找到一份工作。
关于研究的小故事(2):
八成研究生逃离北上广
153、129、48、6这一串数字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今年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的需求量。昨天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的2011届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1万余名研究生进场争抢7382个岗位。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张贴的需求表上,本专科生依然占了大头。就业形势虽回暖,企业对高人才需求增幅不太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大部分在锤炼中变得更加现实谨慎。记者现场调查了五十名研究生,其中不乏985211名校生,但在高房价、高成本压力下,八成研究生放弃去北上广。
关键词 地域
北上广高房价吓退研究生
口号:要床更要房
宁要上海一张床不要**的一套房。若干年前,大部分研究生喊着这句口号抱着雄心壮志竭尽全力挤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记者昨日在调查中发现,曾经受热捧的北上广企业让毕业生绕道走,约80%研究生不再惦记上海的床,更想要二线城市的一套房。
在北京的买房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王健说:不是没有考虑过北上广,但在巨大的压力前面只能选择现实。王健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南京,起步每个月3000元到4000块应该能生活得比较宽裕了,随着薪酬逐年上涨,父母再补贴一点儿,贷款买套小房子还是可以的。如果换成上海,一个月拿五千块,刚够吃喝住行,买房更是遥遥无期。经过这番思考,王健把求职地域定在南京及省内其他地级市。南京理工大学张力(化名)不久前刚刚拒了上海一家大公司,待遇不错月薪七千,前几年在南理工非常热门。思前想后去上海生活成本太高了,吃不消。
采访中,也有研究生表示想冲一冲一线城市,前提是对方给的薪酬够高。在招商银行[13.28 -2.06%]的展台前,南大经济系的一名男生的要价吓了记者一跳,北京的话起码20万,不然不去。
专家点评:二线城市更易脱颖而出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任雷鸣:曾经北上广有着其他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高额的房价、巨大的压力使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有些喘不过气。从往年情况看,江苏学生去上海、杭州的很多,北京广州相对少。确实一线城市人才济济,想脱颖而出很难;回到二线城市,反而能在岗位独当一面。无锡、苏州、南通,甚至昆山、江阴,这些地方急需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能给研究生提供施展的空间。
关键词 岗位
两个辅导员职位上百文科研究生抢
口号:去不了本科院校职校也行
辅导员招聘名额已满,大家看看其他岗位吧。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就高挂免战牌。不能再收简历了,我们只要一两个辅导员,简历收了一百多份了。副院长张明燕告诉记者,我们辅导员学历起点是硕士,没想到感兴趣的学生这么多,其中多为思想政治类、教育类、英语类专业。历年的研究生招聘会上,高校通常是学生们的首选。今年职业学院的教师岗位则是招聘会中的大热门。记者在某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的海报上看到,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必须是过英语专业八级,985或211学校优先,而且工作地点是在连云港[6.45 0.00%]灌云。学校招聘负责人介绍,学生到了灌云之后月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校是包吃住的。这个岗位吸引了几十名研究生,招聘老师忙到来不及面试。南师大教育学专业的小徐表示,能当上高校的老师恐怕是文科类研究生最好的出路了。
关于研究的小故事(3):
谁来研究我
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家里准备让我去当兵,父母有了这个想法后,没有先跟我说,而是先征求算命先生的意见。先生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算出我至少也要当个团长。这让我父母对我充满希望。
我那个时候对当团长的认识太少,因而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首先我认为,团长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是个了不起的将军。这是我从所看不多的电影里得到的认识。再则邻居杨老爷子过去当过民兵排长。他常说“县团级县团级”就是团长如果回到地方,就可以当县长或县委书记。我进一步推断的结果是:我有可能被写进县志中。
这怎么得了。所以,刚到部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少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万一以后被人记到县志里不就遗臭万年了吗?非得干的坏事,或者是一时忍不住干的坏事,事后都百般遮掩,任何人都不告诉。但是后来,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没有成,我就对当团长的事不那么上心了。干起不着调的事,想到的是瞒过领导一时就行了,县不县志的已经限制不到我了。
当不了军官,在部队老闹着也不是事,就开始写稿子。那时候我还没有电脑,都是在稿纸上写,写了一摞又一摞,我都整理好,连修改过程都留着,就是某个稿子的一稿、二稿、三稿以至终稿,全都留好。
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将来有孩子了,给孩子看,算是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活教材;二是以后我万一成了作家,可以做文献用。
离开部队的时候,那些东西处理起来实在很难,就先放我姐家,她就在同一驻地的另一个部队。我跟她说,等我回去安顿好之后,就把这些文献弄走。但是后来谋生太艰难就把这事忘了。去年夏天带着儿子去我姐家,大姐还指着那些整整齐齐的稿纸对我儿子说呢:看你爸多辛苦,写了这么多没用的。给我弄得极不好意思。我说,算了算了,有收破烂的来卖了换两罐啤酒吧。
可是突然间,我发现身边居然有朋友已经开始出文集了。有个家伙,没看见发表作品,结果一下子出了六卷,虽然没有等身,但差不多等膝了。过了不久,我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光是日记都出版了八九卷,每卷都有两寸来厚。我的第一想法是:这太不低碳了。
为了不让研究我的人麻烦,我也曾下大力气记过日记,一度写得很长,就像小说中主人公独白那样的,但写了几天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懒散,实在坚持不下去,不过倒是养成记鲁迅式日记的习惯:把日记写成账单。这账单现在很有用处,现在钱跟日子一样,一不小心就发现没有那么多,而且都不知道是怎么没有的。
为了完美自己,我们可以有点儿惶恐心情督促自己,但不停地为自己塑金身的确有点可笑:随便抓块漂亮的布就往身上缝,最后发现自己穿的其实是百衲衣。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人神乎其神,除了他们确实制造了“神迹”,更多的缘由恐怕还是因为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那么多相关文献留给我们。洪堡大概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不应该老是去写那些文献性的东西。这话说得过分俏皮也过分刻薄,但相当透彻。
关于研究的小故事(4):
研究生在工厂
一个午后,汽车在广深高速公路上疾驰。赵新华看向窗外,一个个工厂的招牌不断被向后抛去。他知道,自己离世界工厂深圳越来越近。
这位北方某理工高校的准硕士决定做点不一样的事:一路南下去做工人。
汽车在沙井车站癌火。赵新华下车,活动活动久坐麻痹的筋骨,吸口气,提着轻便的行李箱走向这个陌生城市。
满街都是年轻人,穿着款式雷同的工装,胸前别着五颜六色的工牌。街边手机店里传来嘈杂的音乐声。
河南人,四川人已满
下厂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刚读完一本名为《韩国工人》的书。70年代的韩国,曾有大批学生深入到产业领域,体验工人的生活,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实践,并试图帮助工人解决一些问题。过批学生被称为潜伏工人。
赵新华觉得醍醐灌顶。成长自四川农村的他幸运地考入大学,而儿时的不少玩伴却都在南方生产线上打工。逢年过节偶有聚会,他会以工厂怎么样?待遇好吗之类的问题关心朋友近况,却发现交流总有隔膜。
他决定去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看看,并且用手机镜头和笔留下一些记录。于是,他来到了位于深堋市宝安区的沙井镇。
当地的村里成立了股份台作公司,盖厂房并出租给企业是当地人的生财之道。大街上随处可见招工广告。一则招收临时女普工8名、临时男普工2名的广告进入了赵新华的手机摄像头。这家企业最诺干满15天结算全部工资,还在广告上括号注明:四川、河南籍已满,暂不招收。
他花了3天找工作。最初很拘束,每每走到厂门口,却没有走进去的勇气。第一天他走了七八个工业区,不断遇到一些同样找工作的年轻人。有的也是初次来深圳,有的辞工了急着找下家,也有的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趁着中午出来找后路。
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这样走走停停,不断和刚认识的人说再见,拐弯又能遇到新伙伴。
下午在一个玩具厂,保安问他压下三个月工资,不包吃住,干不干?赵新华问:这么差的条件,有人愿意来吗?保安答:下午还招了两个男工呢,实在没钱吃饭了,啥活也得干。
大街上的招聘广告大多是职业介绍中心贴出来的,需要交介绍费。一位好心的保安大哥还专门告诫赵新华,街边那些待遇诱人的广告pian*人的居多。
天黑了,赵新华游荡到黄埔村的一个工业区,到门卫室问保安招不招人,保安打了个电话之后说明天来上班吧。
刚好旁边有一个工友来辞工,赵新华询问了一下这个厂的情况:工厂有300人左右,每天上班12小时,两班倒,每月休息2到4天,压15天工资,加班费6元/小时,不管吃,住宿要交住宿费。
玩《传奇》,看《天线宝宝》
上班第一天,赵新华被指派跟着一位工友学习。闲聊时,他得知这位吊儿郎当、无精打采的工人是河南濮阳人,他站着上班都能打瞌睡,胡子长了也不理,填张单子都会搞得很脏。
两人慢慢熟悉了,赵新华就问,为什么那么困?对方回苔,晚上通宵打游戏去了。
《传奇》是受这里的男工大爱的一款网游,他们在业亲时间常常流连于魔幻世界里厮sha、升级。
后来,这位《传奇》爱好者傲坏了5万米的电线,按赵新华的估计这5万米大概值1万多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多的工资。赵新华离厂前,企业对这个工人的处分还没下,不过按照深圳市工资条例规定,给工厂造成损失的最多赔付工资的20%。
关于研究的小故事(5):
谁来研究我
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家里准备让我去当兵,父母有了这个想法后,没有先跟我说,而是先征求算命先生的意见。先生根据我的生辰八字,算出我至少也要当个团长。这让我父母对我充满希望。
我那个时候对当团长的认识太少,因而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首先我认为,团长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是个了不起的将军。这是我从所看不多的电影里得到的认识。再则邻居杨老爷子过去当过民兵排长。他常说“县团级县团级”就是团长如果回到地方,就可以当县长或县委书记。我进一步推断的结果是:我有可能被写进县志中。
这怎么得了。所以,刚到部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少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万一以后被人记到县志里不就遗臭万年了吗?非得干的坏事,或者是一时忍不住干的坏事,事后都百般遮掩,任何人都不告诉。但是后来,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没有成,我就对当团长的事不那么上心了。干起不着调的事,想到的是瞒过领导一时就行了,县不县志的已经限制不到我了。
当不了军官,在部队老闹着也不是事,就开始写稿子。那时候我还没有电脑,都是在稿纸上写,写了一摞又一摞,我都整理好,连修改过程都留着,就是某个稿子的一稿、二稿、三稿以至终稿,全都留好。
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将来有孩子了,给孩子看,算是革命传统和励志教育的活教材;二是以后我万一成了作家,可以做文献用。
离开部队的时候,那些东西处理起来实在很难,就先放我姐家,她就在同一驻地的另一个部队。我跟她说,等我回去安顿好之后,就把这些文献弄走。但是后来谋生太艰难就把这事忘了。去年夏天带着儿子去我姐家,大姐还指着那些整整齐齐的稿纸对我儿子说呢:看你爸多辛苦,写了这么多没用的。给我弄得极不好意思。我说,算了算了,有收破烂的来卖了换两罐啤酒吧。
可是突然间,我发现身边居然有朋友已经开始出文集了。有个家伙,没看见发表作品,结果一下子出了六卷,虽然没有等身,但差不多等膝了。过了不久,我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光是日记都出版了八九卷,每卷都有两寸来厚。我的第一想法是:这太不低碳了。
为了不让研究我的人麻烦,我也曾下大力气记过日记,一度写得很长,就像小说中主人公独白那样的,但写了几天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懒散,实在坚持不下去,不过倒是养成记鲁迅式日记的习惯:把日记写成账单。这账单现在很有用处,现在钱跟日子一样,一不小心就发现没有那么多,而且都不知道是怎么没有的。
为了完美自己,我们可以有点儿惶恐心情督促自己,但不停地为自己塑金身的确有点可笑:随便抓块漂亮的布就往身上缝,最后发现自己穿的其实是百衲衣。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人神乎其神,除了他们确实制造了“神迹”,更多的缘由恐怕还是因为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那么多相关文献留给我们。洪堡大概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不应该老是去写那些文献性的东西。这话说得过分俏皮也过分刻薄,但相当透彻。
关于研究的小故事(6):
研究生求职故事:我是这样叩响媒体大门的
从未料到自己的第一次求职面试居然会是一家外资媒体。2004年10月,我结束在央视的半年实习,正赶着写实习报告。求职赛季刚刚开始,无论心理还是知识,我都还没有做好什么准备。偏偏此时,新加坡的新传媒集团的HR到复旦新闻传播学院招人。
对方正在谋求进入中国媒体市场,希望先制作一些华语节目在宾馆实现落地,所以急需招收一些中国本土的电视制作人员。据介绍,复试将在新加坡进行。就冲着能有免费旅游的机会,外加专业正好对口,当时没有多想我就报名参加了。带着匆匆准备的一份简历去面试时,我这才发现班上很多同学都穿职业装上阵,女生们还都刻意化了点淡妆。我一身休闲打扮,相形见绌,本来完全放松的心情有了一点紧张。
HR非常和善。主要根据简历问了一些新闻采编的问题,她尤其关注我所做过的一些节目。然后要我说出选择他们的理由以及对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实际上我和她的交谈还比较愉快。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后,我还对国内媒体的一些情况作了分析。对于选择他们的理由,我主要围绕性格里面喜欢变化的因素进行回答,突出了自己适合从事新闻采编的一些特点。
回想起来,第一次面试也就打60分吧。因为专业和经历的缘故,我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不错,所以第一次面试没有出现怯场。可惜,有个硬伤英文。因为从来没有想到要到外国工作,而且很长时间也没有进行口语训练。面试时,中文夹杂英文。我那磕磕巴巴的英文估计是没通过面试的最大原因。
教训深刻,求职准备很不充分,起码少了英语准备和着装准备。
解放、文新笔试面试接踵来,选择就得取舍
像我这样打算进媒体的毕业生自然不敢错过文广、文新、解放三大集团齐聚的上海宣传系统招聘会。本以为那场招聘会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但事实表明那次招聘会还是很有用的。我投出的简历基本都收到了回音,拿到了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文新报业集团和上海商报的笔试机会。
《上海商报》的笔试我没有参加。而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因为同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笔试安排在同一时间,必须作出选择,权衡之后自己选择了解放日报。解放的笔试长达3个小时,题量很大,填空部分果然考了传说中必考的9常委,另外还有很多繁杂的经济和社会知识。而写作部分主要考察了综合分析和评论写作的能力。
考完之后感觉很差,写作部分应该还可以,评论发挥得不错,但是前面的填空和消息写作都不太理想。所以在春节过后接到面试通知还是有点惊喜。解放面试的形式很奇怪,8人一组同时进去面对8名考官,但是面试并没有小组讨论,而是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由于每个人表现的机会都很有限,那个问题回答得怎么样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碰到的问题是:怎么看待当时媒体上的海啸报道?灾难报道应该注意什么?估计考官是看到我简历上有过矿难现场报道的经历才问这个问题的。可说实话当时忙着准备各种笔试面试,对于媒体上的海啸报道还真没有怎么关注过。于是只好进行一些理念和报道目的、手法上面的阐释,虽然也能自圆其说,还装得头头是道的样子,但是自己明白大势已去。
文新的笔试和南方报业集团的面试时间冲突,所以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匆匆答完题目,立即赶去南方的面试。文新的题型和解放的没有太大区别。不过有一个翻译天气预报的题目还是比较烦人,很多气象用语都不知道准确的对应单词,我的翻译只能保证大致不出差错。
接到了文新的面试通知时比较犹豫,一是当时正在别的报社实习,二是感觉自己的性格和文新不是很合适,最后抱着一试的念头参加了。文新还是比较重视这次招聘的,总编辑和各个部门的高层都参加了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