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篇关于哑巴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1):
哑巴吃黄连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问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辞,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样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禅悟,那像什么呢?
慈受: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学僧于言下有省。
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2):
爆糗,哑巴吃黄连啊!
1、今天跟老婆在逛超市,打算买盒杜老师,找了很久才找到,拿了一盒扔到老婆推的购物车里,大喊一声:就是它了!
结果抬头一看,一个陌生的妹子一脸惊恐的看着我!2、老板是个烟鬼,老板娘不让老板抽烟,老板怕他媳妇所以不敢明着抽,每次他抽烟都让我给他把风,今天像往长一样,老板娘回来的时候,我在办公室门外很大声的咳嗽两声。然后老板娘直冲我走来,啪,一巴掌说:我忍你很久了,你再调戏我个试试。3、下雪路不好走,刚看见一个大爷摔倒了,赶忙跑过去扶,到身边的时候脚下一滑,摔下的一瞬间把大爷踹出去了。。。哎吗,大爷你。你。你可不能讹我啊,。。。4、和哥们喝酒,聊到我的前女友,我说:虽然最终没能和她在一起,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是睡过她的男人!
哥们犹豫了一下,说:其实咱俩差不多。
我吃惊:纳尼?
你别误会,我是睡过她的男人。5、妈:儿子,打电话给爸爸叫他回来吃饭!
儿子(5岁):爸爸不接电话,是个阿姨接的!
一个小时后。。。爸爸回来了。。。
爸:老婆你拿搓衣板干嘛?
妈:跪着!
爸:老婆我怎么了?
妈:跪着!
爸爸跪了两个小时后,,,
妈:儿子告诉爸爸他犯什么错!
儿子:今天爸爸的电话是个阿姨接的!
爸:阿姨说什么了?
儿子:你所拨打的号码正在通话中!
妈。。。
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3):
哑巴言语
吴公子跨马在街上逛,张家的二小*姐从门缝瞅他,他也瞅见了二小*姐,随口吟道:双扇门,单扇门,这扇留着遮裙钗;不见身子不见面,门槛底下露金莲。
张家的二小*姐听后,也吟诗一道:白马青鞍有辔头,公子赶考到荆州;不知考中没考中,大街以上卖风流。 吴公子听后,不仅没恼,反而觉得这个女子挺有才气,尽管自己被奚落了一番,却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意中人,于是派媒婆到张家提亲,很快亲事定了下来,选了个良辰吉日,就把张家的二小*姐娶进了门。 临上轿时,娘一再嘱咐她,到了婆家,话要少说,说多了会惹是非。二小*姐牢记娘的肺腑之言,到了婆家就再不开口说话。头两天婆婆以为她刚当上媳妇害羞,没当回事;可是,五六天过去了,新媳妇还是不说话。婆婆说:咱让人家给pian*了,花钱买回个哑巴! 小姑子在一旁插嘴说:连个哑巴都不如,哑巴还会哇哇两声,她连哇哇都不会。 吴公子也觉得张家偷梁换柱,憋了一肚子的火。可新媳妇有主意,你吵下天来我也不吭声。婆婆火了,对儿子说:把她休回去,好好出出这口气。 吴公子套上车,送媳妇回娘家。途中,路上有个大坑,吴公子也没放慢速度,车上的媳妇妈呀一声,说:这真是不言不语送回家。 吴公子愣了,你会说话呀?在家时怎么不说呢? 我说啥,有啥好说的? 说啥不行,人家总不能把你当哑巴呀! 我要说就说有韵味的,还要有巧意的,不跟你吹,我能指物作诗。 吴公子磨回头往家走,调侃地说:我寻思你家真的偷梁换柱,看来是原装! 吴公子又赶了一段路,到家了。婆婆看媳妇还坐在车上,气愤地说:你怎么又把她拉回来啦? 娘,她会说话,而且还能出诗答对,不信您出题,她作诗您听听? 娘一听,说:好吧!我现在手里拿的这东西,你就以它为名,作诗我听听。 二小*姐随即吟道:小小几根杨柳条,细细麻绳勒得精;米王不是真太子,倒把糠王赶出城。 婆婆说:挺好!挺好!一会儿,跟你大嫂到磨房推磨。 二小*姐朝磨房走去,大嫂见新媳妇过来,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自己以后有了帮手;生气的是,新媳妇有文化,对自己是个威胁,我要给她点下马威,刁难刁难她,让她知道我的厉害。于是对新媳妇说:弟妹,听说你能指物作诗,你以磨棍为题,作首诗听听? 二小*姐未假思索,张口就来:弯弯曲曲一棵柴,能工巧匠砍下来;虽说不是你亲汉,双手捧着护心怀。 大嫂没文化,听二小*姐把磨棍当成自己的丈夫,是有意奚落自己,气得要命,拿磨棍朝二小*姐打来,二小*姐躲过了磨棍,不凑巧,把猪食缸打碎了。这时,过来一帮看热闹的人,二小*姐笑着说:磨房叮当响,弄坏吴大王,打破瓮州城,哭坏猪先生。大伙儿听完笑起来,夸新媳妇有才气,准是当家理财的一把好手。读者朋友,您知道二小*姐的婆婆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4):
哑巴郎中
康熙大帝英明一世,及至垂暮之年,却被几个儿子争嫡夺储之事,弄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见康熙老爷子为百年之后的传位之事,终日焦灼,郁郁寡欢。一个资深的老太监,便讲了一个九狗出一獒的故事,给康熙解闷。
啥叫九狗出一獒呢?就是赶上一窝子下九个狗崽时,便可出一条獒。獒是犬中极品,威武如狮,勇猛似豹,雄健剽悍。好狗护四邻,可一獒便可护得一村安宁。然而,要得此獒,须将这一窝九只狗崽扔进地窖,锁了窖门,断奶断食。待其饿极相互残食,最后所剩一犬,就是獒。 康熙听罢此故事,茅塞顿开。此后,便不再立太子,也不再立遗诏,而效仿九狗出一獒之法,对皇子们放任自流,无为而治,优胜劣汰,剩者为王。在这场斗智斗勇斗狠玩深沉的腥风血雨中,四皇子胤禛剩出为獒,继位登基。为雍正皇帝。此前,康熙临终之际,赐给身边伺候他的几个太监每人黄马褂一件,锦盒一个,后又各赐药酒一盅,令其饮后失语,遣散出宫。那个讲九狗出一獒的资深老太监,自然也在其例。 雍正君临天下,励精图治。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同时开恩科取仕,选拔栋梁之材,分赴到各洲府出任实职,推行新政。新科探花杨炳受封为滦洲知州,统管滦河治理事务。 这滦洲,地处滦河下游,京畿东隅,翘翘脚,便可够着紫禁城的门楼子。这里的地方官员多与京官勾搭连环,争相攀附王公大臣,把触角伸进朝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一条连年水患的滦河,造就哺育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新任滦洲知州杨炳到任后,秉承皇上旨意,除贪官,罢污吏,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推行新政,颇受滦河两岸百姓爱戴。 雍正三年,滦河遭遇特大水灾。杨知州一面组织灾民抢险自救,一面向朝廷急报,请求赈灾。朝廷亦知滦洲地处皇都腋下,安抚不好,灾民便会涌进京城。便拨下大量钱粮赈济滦河两岸灾民。 恰赶此时,知州的母亲老夫人,突患痰化之症,半身不遂,瘫在了炕上。知州大人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纺线织布卖钱供他读书,考取了功名。今见母亲得此重病,他再也无心过问政务,终日守在母亲跟前端汤喂药。以尽孝道。再说这洲府衙门的大小官员,一时失去了管束,见着朝廷拨来的钱粮,哪有不贪之理。几经扒皮后等到了灾民头上,就所剩无几了。搞的滦河两岸,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杨知州对此却一无所知,只顾遍请名医,一心为母亲整治。可却不见半点疗效。忽一日,家人禀报,门外有一个老哑巴不知何事,要往府里硬闯,已被门房当值拦在了门口。知州闻言赶紧来到门口,早有人上前说,这个哑巴,就是近年来名满滦河两岸的游医哑巴郎中。他惯以偏方怪着整治疑难杂症。一向行踪飘忽不定,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今日定是为老夫人之病而来。杨知州闻言赶紧把哑巴郎中让进府来。哑巴郎中不待落座饮茶,便随知州来到老夫人屋里。心神入定后,为老夫人切了一阵脉,便恭身退出,来到客厅,挥笔写下一计药方后扬长而去。等知州大人追出门来,早没了哑巴郎中的身影。 知州转回客厅细看药方,见上面写到:直针山枣树所结酸枣八斗,病人自采酿醋,日饮三盅,一年后可行走自如。见母病可医,知州兴奋的直措手,可又转念一想,普天之下,山枣树的针刺都是带钩的,这直针山枣树到哪去找呀?知州正在犯躇发愁之际,发现药方背面有一行小字,翻过来一看,写的是:缘滦河北行三百里,至洒河桥,往东走八里到滦阳,滦阳之东有一山,叫皇太子山。山中遍生直针山枣树。 次日早起,杨知州轻装简从,亲自背着母亲出城来到河边码头,搭乘一条上水北行的商船,逆水北上。一路行来,只见沿河两岸,到处都是水患留下的颓败景象,坍塌的房屋,歪倒的树木,淤毁的庄稼------一片狼籍,惨不忍睹。再看那岸上百姓,一个个衣衫蓝缕,满脸菜色,正成群结队的逃往他乡。见此情景,杨知州不由大吃一惊,冒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亲眼所见,就是说出大天来,他也不会相信,自己辖管的地界,会是这样一副惨象。朝廷拨来的那一批又一批的赈灾钱粮呢?难道这也有人敢截留私吞不成?杨知州暗暗咬牙道,这些个见了银子忘了命的贪官污吏,真是胆子比倭瓜还大,看本知州咋收拾你们。 等船行至洒河桥,知州背母亲上了岸。老夫人申明大义,强令知州大人就此原路返回洲府,赈济灾民,办理大事。说,我儿身为朝廷命官,吃着国家俸禄,就该对上为皇上办好差事,忠心不二;对下要善待百姓,勤政爱民。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我儿若为尽孝道,而不顾滦河两岸灾民生死,耽误了朝廷的差事,为娘宁肯跳进滦河淹死,也不让我儿背上这千古骂名。见母亲把话说到这份上,知州大人只好托付随从照看好老夫人,自己便又坐了下水的船只,直奔滦洲而去。 老夫人叫随从雇了一挂老牛车坐着赶路。车把势是地道的本地人,一路上,也不用问道,便把牛车直接赶到了滦阳东面的皇太子山下。随从付过车脚钱,便把老夫人背进山脚下的一户人家落脚。山里人实在、好客,对老夫人和随从亲亲热热的当亲戚待。吃过晚饭后,主人特意点起了过年点剩下的半根蜡烛,讲述了这皇太子山的来历,让人明白了这座山上的山枣树针刺为啥不带钩。说是在唐朝的一次战乱中,宫里的娘娘逃难由此山经过,被山枣树针刺钩住了衣裙,便随口说了句,这讨厌的山枣树,长的浑身针刺也就罢了,干吗还要带钩呀。山枣树见娘娘恼了,惟恐惹祸上身,便赶紧把钩伸直。自此后,这座山上的山枣树针刺就都成了直针,没有了钩刺。恰巧娘娘在这座山上生下了太子,这山便由此得名叫皇太子山。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5):
职场中少说话没人当你哑巴
一个刚毕业、新来的同事和我聊天,小伙子能力挺不错,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这个公司老人面前一副舍我其谁、雄心万丈的样子。当他聊到公司的现状、包括问及公司许多同事的情况时,我明显感觉到他对公司老一辈不以为然和对自已无比自信和期待。
人不狷狂枉少年。七年前,我也是以这副面貌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看到面前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小伙子,我觉得我真是职场的老甲鱼了,一时感慨无限。然而,以往的经历告诉我,小伙子这种咄咄逼人的野心和锋芒毕露不是一件好事。我想,我是一个安分守已的人,倘且对他的言行会产生几丝不快,要是换成他的顶头上司或者与他有利益冲突的同事,不知道他们会对他反感几许。说不定,小伙子还未上路,就因为野心勃勃而栽到他人为他设置的陷阱中去了。
惺惺相惜,尽管小伙子的言语不是那么恭敬,但联想起自己当年初入职场的情形,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忍不住对他建议,少说多做,少说话没坏处。
少说话没坏处。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不知道这句话是否会引起众多职场菜鸟的重视,也不知道有人是否会因此认为我这个职场老油条在倚老卖老,老气横秋,老于世故。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讲了一句真话,虽然这在一些正人君子看来有点消极和明哲保身。
从无数的经验教训看,不该说的不说,想说的以另外不说的方法来表现,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技术性手段。我很佩服很多人熟谙此道并且驾轻就熟,也因此辉煌腾达。本想举几个亲眼看到的例子,但担心有人对号入座,惹事生非,所以举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说说,希望大家理解少说话的好处。
1、东汉名将马援
两天前,对于马援是谁我还一无所知,由于写一遍纪念蔡锷逝世90周年的文章,无意中发现了孙中山为蔡写的一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当时不知道马伏波是什么意思,查阅资料方才知道所谓的马伏波,是指东汉名将马援。进而知道了马援的一些故事。
据悉,马援在讨伐交趾(今越南)的前线上,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爱议论别人,还爱管闲事,就从前线专门差人给二位侄子送信,信中说:
我最讨厌议论别人长短、评议国家事务是非的人了!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宁愿死,也不想再看到这种现象。我盼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却不能说。我给你举两个人的例子,让你们为学为戒。要学龙述,别学杜保。龙述敦厚谨慎,不说一句不当的话,廉恭节俭,有威严,我很尊敬他。你们学龙述,学不成也只是长进不大,但总不致害了自己。也就是说:成不了大雁充其量是只鸭子。杜保很仗义,把别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结交了不少人。他父丧之时,远近数郡的朋友全来了。我也敬重他,但希望你们不能跟他学。学他不成,就会堕落为轻浮子弟,就象画虎不成反象狗一样!
马援真是慧眼如矩。不久,杜保果然犯事了。当他被光武帝刘秀当面训斥并拿马援戒侄信让他看时,吓得叩头流血,方才得免。而马援告诫子侄不论人长短、不非议国事的事自此深入人心,成为日后保全其家族的一道有利武器。
2、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是蒋介石、毛泽东推崇的名臣。大家熟知他的,除了他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外,就是他一生谨慎,得以善终。曾国藩家书记载,咸丰八年(1158年)正是湘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此时,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趾高气扬,曾国藩在三月内连续两次给九弟写信,力说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之二端,他于三月初六的信中写道:
哑巴的宝宝睡前故事(6):
收留个哑巴打下手
山东临清州东门里有一家刘记烧饼铺。开烧饼铺的是一对中年夫妻,丈夫姓刘,妻子姓戴,由于她脚大,人称戴大脚。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夫妻二人又诚实经营,所以生意不错。
这天早上,夫妻俩开门卖烧饼,只见自家门前的棚子底下蜷缩着一个要饭花子。这人三十上下,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天气很冷,他冻得浑身直哆嗦。当时市面萧条,民不聊生,乞丐成群,夫妻俩司空见惯,并没当回事儿。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开门支灶升火,只见门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谁干的?一看原来是那个花子!只见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怀里抱着一把捆好的红荆条子,睡得正香。夫妻二人很感动,等他醒来后,送了他两个热烧饼。 从这往后,一连好几天,门前天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夫妻俩觉得这个要饭花子手脚勤快,又懂得知恩图报,就打算让他留在铺子里给打打下手,管三顿饭,月底给些零花钱。他俩跟花子说了这个打算,不料这花子是个哑巴,夫妻二人打了半天手势他才明白,啊啊叫了两声,感动得趴在地上就磕头。 就这样,叫花子被留在刘家烧饼铺里。他干活特别卖力,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把水缸担得满满的,柴劈得足足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各处收拾得井井有条。时间一长,夫妻俩渐渐就不把哑巴当外人了,后来吃饭也在一个桌上。 戴大脚夫妻膝下无子,日子过得清冷,每天除了卖烧饼外,偶尔也练练拳脚。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这天是戴大脚的生日,她丈夫特意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庆贺。二人对面而坐,连连举杯畅饮,亲昵异常。盘中一块肥鸡腿,丈夫夹起来就往妻子碗里送,戴大脚意欲让丈夫吃,急忙用筷子阻拦。丈夫偏让她吃,于是二人嬉笑着,以筷子为兵器交起手来。丈夫的筷子异常快捷,以筷当剑,长趋直进,眼看就要送到妻子嘴边了。妻子手一扬,急出双筷,使出一招儿如胶似漆,丈夫那双筷子就像被粘在她的筷子上一样,怎么挣脱也脱不开,惹得丈夫连连说妙! 二人戏战了一番后,各自收筷,哈哈大笑。就在这时,在一旁默默观望的哑巴突然说话了:谢师姐点拨,我就为这招儿来的!说完,跪在炕下磕了个头。 闻听此言,夫妻二人大吃一惊!戴大脚忙道:你会说话?还叫我师姐?你是谁呀? 这时哑巴已站了起来,冲着二人狡黠一笑,道:师姐,实不相瞒,我就是戴仁先师的关门徒弟佟青啊 你是先父的徒弟佟青?哎呀呀,既然是师弟,来我门上,为何要这般装聋作哑? 佟青不再嬉笑,讲述了装聋作哑前来偷艺的原因 原来,家乡那边闹起了义和团。义和团知道佟青是一代武林大师戴仁的高徒,就聘请他当武术教习,专门传授戴仁先师的太祖盘龙棍。这戴仁乃沧州人,以前做过镖师,后来被选为刑部捕快,武艺高强,在大江南北很有名气,晚年回了老家沧州。太祖盘龙棍相传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实战技击性极强,主要棍法有戳、劈、盖、挑、粘、拦等,其中每一式又派生出许多招,攻防自如,得心应手。 戴仁先师将太祖盘龙棍法传于佟青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后来由于连年天灾人祸,佟青为衣食而奔忙,过了些时日,等再运棍走套儿时,发现已将粘手棍法遗忘了。他很着急:恩师所传,怎么好在我辈殁没!他想找师兄们点拨,怎奈几位师兄如鸟散林间,早已不知流落何方。这可如何是好?佟青绞尽脑汁,猛然想起一个人来戴仁师父的长女戴大脚。 当年听师父说过,太祖盘龙棍法也曾传授过她。佟青拜师学艺时,师姐早已出嫁到山东临清州,二人从未见过面。关于这位师姐,佟青曾听说过不少传闻,说她的浑身武艺都是偷看会的。当时武林界讲究传男不传女,戴仁先师并未正式教过她,只是后来见她武功的确不凡,这才不得不点拨了一二。这师姐脾气沉稳,一向谨慎,从未在外人面前露过相,所以知她会武的人极少。佟青心想,此时如果贸然去临清州提出学棍之事,万一师姐一口回绝,说自己不会怎么办?左思右想,这才想出了这招装聋作哑上门偷艺的计策 夫妻二人闻听是这么回事,回想他三个月来装聋作哑、忍饥受寒的情景,不由感动万分!师姐戴大脚想起逝去的父亲,想起这些年家乡音讯皆无,不由得流下泪来。她起身说道:难得师弟学艺如此挚诚,师姐今儿个就破例将粘手棍法传授于你!说完,跳下土炕,来到院中,伸手从一个柴草垛中抽出一根隐藏的盘龙大棍,认认真真地演示起来 佟青重又掌握了粘手棍法。回到沧州后,他一招一式,悉心将整套太祖盘龙棍法传授给团民。武林之瑰宝太祖盘龙棍这才得以完完整整地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