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的小故事21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1篇关于风俗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风俗的小故事(1):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风俗的小故事(2):
春节风俗_正月初二祭财神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有关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风俗的小故事(3):
春节风俗_正月初七人日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风俗的小故事(4):
重阳节各国的特色风俗
中国特有风俗
踏青敬老活动祭祖祭哪吒三太子吃重阳糕射箭放风筝吃烧乳猪
韩国特有风俗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特有风俗
吃茄子
吃栗子饭祭菊
其他
香港会在这天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捐躯军人(原重光纪念日仪式)
风俗的小故事(5):
万圣节风俗习惯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月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风俗的小故事(6):
春节风俗_正月十五元宵节/迎紫姑/走百病/巴乌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风俗的小故事(7):
春节风俗_正月初五祭财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风俗的小故事(8):
春节风俗_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春节习俗]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盏,或用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风俗的小故事(9):
春节风俗_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风俗的小故事(10):
春节风俗_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春节习俗]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
.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风俗的小故事(11):
春节风俗_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春节习俗]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sha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sha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sha,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sha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风俗的小故事(12):
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月日或月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du后再用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白族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保安族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布朗族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依族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称座家的习俗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朝鲜族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傣族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东乡族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风俗的小故事(13):
这里风俗真奇怪
有个畜牧水产局的局长,外号胖局长。胖局长在位时高高在上、神气活现,退休后倒也清闲,有时无聊,就开着个车出去散心。
这天,胖局长刚开车出城,远远看见几个村民扛着棍棒,提着绳索,咳五喝六地向村口走去。
这些人要干吗?不会是**吧?胖局长一下来了兴趣,反正闲着没事,跟了过去。
他一直跟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只见那些人站在一堵墙边指指点点,原来这是猪圈,圈里有一群猪仔,活蹦乱跳着。
胖局长觉得猪仔十分可爱,不由扑哧笑了。他这一笑,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会儿,有人走到胖局长面前,说:这位老哥,今天我们买猪仔,你逮一只试试手气咋样?
胖局长有点不解,问道:逮猪仔和手气有啥关系?
旁边有人说,手气好,运气好,逮的猪仔就大。
胖局长一听,心想,最近搓麻将老是输,是不是手气不好?今天不妨试试。他一时兴起,槽起袖子,走到圈里。这当口,一只小猪刚好跑来,胖局长看准时机,猛地出手,那小猪便被他逮住了。
几个人一起吆喝好身手,抢着要买,胖局长就又逮了一只最后数了数,他前后一共逮了八只。一伙人抱着猪仔,欢天喜地地走了。
那家主人说:他们运气真好,遇上了你,瞧你,少说也有180斤吧
胖局长越听越糊涂了,买猪仔和自己的体重有啥关系?
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当地有个风俗:买猪仔时看现场谁最胖,谁胖就让谁逮,据说这样买回的猪养着准能发家
风俗的小故事(14):
春节风俗_腊月三十_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春节习俗]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风俗的小故事(15):
春节风俗_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春节习俗]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风俗的小故事(16):
春节风俗_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春节习俗]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风俗的小故事(17):
春节风俗_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老鼠嫁女/十日歌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作者:郭秀芬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风俗的小故事(18):
春节风俗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风俗的小故事(19):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那么我们所过的中秋有什么来历和风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为了不让仙药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药飞向了月亮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饼就这样,月饼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还这一天点灯观潮酿桂花酒,尝桂螺品芋头,使中秋节更有意思了大诗人李白还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静夜思》赞美月亮
中秋节成为了丰收拜师的好日子我很喜欢过中秋节!
风俗的小故事(20):
春节风俗_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sha鸡,初二不sha狗,初三不sha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风俗的小故事(21):
闽南风俗之禁忌篇
闽南的风俗是以历史名城泉州,漳州,厦门为代表形成的闽南文化,多种文化,风俗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人文景观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闽南风俗中的各种禁忌
闽南风俗中衣的禁忌:
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忌反穿衣
养蚕时,称仙不称只
闽南民风民俗中食的禁忌:
到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过年过节蒸糕发馃时,忌讳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点点,大声说话或猜测发与不发
孕妇忌吃姜吃蟹吃兔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
小孩子在吃饭时或开饭前忌以筷子敲碗
闽南习俗中住的禁忌:
睡前忌不洗脸
盖厝禁忌:宫前祠堂后
镜子不宜正对着床
睡床不宜摆放在顶柜横梁或灯饰之下
闽南风俗中住的行禁忌:
出门时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吃一碗猪脚线面
外出赏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禁忌已经有很多被新的时代特征所替代,形成了新的闽南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