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总以为花钱买了书放书架上,这本书就是我的了。其实不然,一本躺在书架上落灰的书,是书的耻辱,也是你金钱和时间的浪费。 ——
很多人看完书之后,书上干干净净,这样对不对?李敖告诉你,“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 下面是李敖一段电视节目的文字记录,大家可以看看。看完后我告诉你,其实这样做的不止李敖一个人。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细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向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撕书读书法,还有谁这样做?
1. 任正非:上次在公司挺有关华为的报告,人大的教授说到任正非的读书方法我记录如下:
1)大量阅读
2)除了管理学,其他都读
3)每次在机场书店至少拿五本书
4)每次读完书,把书中重要的东西撕下来,其他的处理掉。
在听完报告后,我对比了任正非和李敖的读书方法的异同,其中相同之处都是拆书,不过李敖的出发点在于吃透全书,全面的整理和记忆资料,而任正非是为了留下重点,为我所用。
2. 小山龙介:整理的艺术作者,在书中提到一种更加现代的方法,他用切纸机把书拆掉,然后整本用扫描仪扫描,制作自己的电子书,进而变为自己的电子书架,电子书文件用 Evernote 之类的云笔记存储,将来也很好搜索和查找。
3. 张辉:其实我以前都是这样读书、读杂志、读报的,小时候就整理了厚厚的剪报,不过后来工作一忙,这招就失传了,直到看到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的李敖的读书方法,以及看到整理的艺术中的方法。才又决心拾起这个方法。这次出差前,已经以“拆书”的方法读了一本书。一本200页的书大概剩下不到50页。这次来美国开会,把收集的各种纸质材料都以“拆书”的方法处理,有参考价值的单页用手机拍摄,加上标注存到云笔记。会刊和杂志中有用的材料用笔圈出来,撕下单页。这样,有十几本杂志那么多的原始材料,就变成一本薄薄的杂志和一些存在云笔记中的电子文档。
前段时间我总结了牛人和常人读书方法的区别,如下:
牛人:
有目的的读书,能抓住为自己所用的要点,读了马上用。如 Amazon CEO 贝索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台湾作家李敖等。书读完之后书籍支离破碎,但是最重要的知识却沉淀下来,有些直接变为技能,更有一些影响到了团队和公司。
常人:
没有目的的读书,读了也不用,用书来麻痹自己,迷幻自己,消磨时间。书读完干干净净,和新的一样。问读到了啥?说不出来,更别提影响自己或影响别人了。
我们总有一种幻象,就是说我花钱买了书,然后放在书架上,这本书就是我的了。其实不然,一本干干净净的,躺在书架上落灰的新书,是书的耻辱,也是你金钱和时间的浪费。
如果不幸戳中大家痛点,轻点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