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睡前小故事_苏东坡的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3篇关于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睡前小故事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1):
苏东坡赶考
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同进京赶考。因为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他们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守卫的士兵拒绝让苏东坡进入考场,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这时,主考官走了过来,叫住了他们,说:我出个对联,你们如果答上了,就可以进考场,否则就请回吧。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想了一下,立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主考官一听,连称对得好,就放苏东坡他们进去考试了。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2):
苏东坡挖宝
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
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
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
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縠行的地方。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
经王弗这一提醒,苏东坡扔下家什,再也不提去挖宝的事。
谁知这件事传到一个道士的耳中,他找到苏东坡,对他说:我有一个祖传的秘术点金术,准备传授给你。
苏东坡说:你知道我不贪财,为什么还要向我传授点金术呢?
道士道:贫道的点金术就是要传给像你这样不取非分之财的人。古人说,欲取者不与。如果把点金术传给贪财之辈,他们欲壑难填,有再多的金子也满足不了他们的。
东坡又问:既然这样,那你把点金术传给我又有什么用呢?
道士说:我把点金术传给忠厚无欲的人,可让此术传之后人,不致失传。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可用此术济穷救困,保其一生清白。
东坡听了道士的话,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说:照你这样说来,有困难时就可以去取非分之财了?倘真的如此,又怎能保其一生的清白呢?道士无言以对。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3):
八风吹不动的苏东坡
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4):
苏东坡“减肥”
众所周知,苏轼不但是大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号命名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苏轼喜欢吃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也曾克制过自己的食欲。
据他自己写的《东坡志林》记载,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八月,苏东坡决定节制饮食,每餐不过一爵一肉,即使有贵客临门,也不过三盘肉,可以少但不可以多。而且为了实现节食的目标,如果有人请客,一定要事先告诉人家这个标准,若主人不从,超过了这个标准,他就不去了。其实主人准备的菜再多,东坡先生您少吃点不就行了,何必拒绝人家的盛情呢,恐怕他自己也怕看见一桌子好菜控制不住,前功尽弃。当然,有好东西不吃是很难受的,因此苏东坡还向大家传授了节食的方法,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也就是说,待饥饿时再吃饭,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美味,等吃饱了,就是有大鱼大肉你也不想吃了。有志于减肥的朋友不妨一试。苏东坡何等人物,节食当然不是为了身材苗条,他的目的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瞧瞧人家,把节食当作修身养性兼持家的手段。不过苏东坡节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他患有眼疾,医生说不可食肉,大约肉是上火之物,病人应当吃得清淡一些,因此他谨遵医嘱。当然,苏东坡也是凡人,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不能吃肉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即使他意志再坚定,也要找出一些不吃的理由来。苏东坡说,由于不能吃肉,他的嘴不干了,提抗议道: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凭什么你眼睛患病让我嘴不能吃肉?苏东坡竟不能决。嘴又对眼说:他日我痼,汝视物吾不禁也。日后等我嘴病了,不禁止你眼睛看东西。最后苏东坡只好搬出管仲、《礼》的语录来说服自己的嘴。读罢真让人忍俊不禁,好像马季先生的相声《五官争功》一般。看来减肥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5):
【苏东坡改诗
苏东坡改诗的故事之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苏东坡改诗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3苏东坡改诗的故事点评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轻率概括”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轻率概括”也叫“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6):
苏东坡猜谜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但诗文豪放畅达,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非常幽默,爱开玩笑,常出些有趣的难题考别人。有一年,苏东坡从湖北黄冈应召回京城,任翰林院学士。
当时,有位江西才子黄庭坚,喜欢写诗,想登门拜苏东坡为师,但又担心他不肯接见,于是先写了一封信,试探苏学士的反应。不久,黄才子便接到了苏东坡的回信,但纸笺上只写了个笕字。聪明的黄庭坚一看,笑逐颜开,第二天,便带着自己的诗稿去苏学士的官邸求教苏东坡。结果,黄庭坚成了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与秦观、晁补之、张耒三位书生共称苏门四学士。 你能猜出笕字何意谜底:把笕拆开就是个个见。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7):
苏东坡还债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8):
苏东坡晚年流放中的春节
限于篇幅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的苦难的流放,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闪耀艺术的魅力,也就更为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绍圣元年(1094),年届六旬的苏轼被他昔日的学生而今的皇帝哲宗贬谪惠州,九月度大庾岭,十月到达惠州贬所。两个月后,苏轼度过了他在惠州贬所的第一个春节。追思往事,东坡老人难免感伤:“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去年还在陪侍玉辇,何等荣耀,牙旗仪仗穿行繁华的夜市,铁马踏响在冰河之上,而今年的春节,却在江海之上漂泊,是禅房寄身的一个山僧。虽然也有膏火可举,却只见层层的松木、松木的层层。如同纪昀所评:“两两相形,不着一语,寄慨自深。”
在贬谪惠州的第三年,东坡更是一气做了《新年五首》,先试举其一:“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首句涉及古代的一些民俗,那就是以人日的阴晴来占卜新年的是否丰收。杜甫也有《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所以,东坡的“春愁连上元”,也就有了超脱个人的意思。第三句的“挑菜”,也是一种民俗,《苏轼诗集》在此诗句下合注:“何焯曰:挑菜乃人日事。唐子西诗:挑菜年年俗。”如果说组诗“其一”重在个人心境的寂寥,“其二”则显示了更多的不平之气,矛头指向占据朝廷巢枝的当道群小:“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其三”则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对于光明前景的希冀:“冰溪结瘴雨,先催冻笋生。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晋代的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羹而辞官还乡,苏轼却说,惠州丰湖所产的藤菜,足可与莼菜羹媲美,何必非要还乡呢?因此,东坡在“其五”中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正当东坡欲终老惠州,“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迁居》)“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的时候,绍圣四年(1097)四月,六十多岁的东坡再贬海南。只因为东坡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的诗句,让执政者不快,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于是,根据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州。不过有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绍圣五年,东坡在海南儋州度过了他的第一个春节,上元灯节的时候,儋州的地方长官,为了表达对于东坡老人的敬意,邀请了陪同乃父过海的苏过共度佳节——与苏轼一生有缘的三位女性此时都已去世,最后一位陪伴苏轼的王朝云也在惠州去世,此次渡海,只有儿子苏过陪伴。现在,苏过也被邀过上元,只有东坡老人独自度过这个贬谪海外的第一个春节。他静静地凝视着一轮孤月,月光照射进来,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一只蜥蜴盘在窗上:“静看月窗盘蜥蜴”,这在岭北的中原地区是很少见到的现象,这使苏轼更为清醒地感觉着身在异乡、而且是万里之遥的海外。东坡老人独坐凝视着盘窗的蜥蜴,心中想着什么呢,他也许在盼望着惦记着儿子苏过,“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同上),寂寞的心境跃然纸上,他也许还想了许多,回忆着他的坎坷的一生:“搔首凄凉十年事”呀! 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海南度过了第二个春节,他在人日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从诗题上就可以看出,在这垂暮之年的春节里,东坡老人心中想念的、惦记着的还是国家之事。北宋时期,黄河决口的问题始终困扰朝廷,神宗时期一些朝臣不顾黄河“东行河道已填淤,不可复”的事实和“水之就下者性也”的规律,一定要“回河东流”,“其役遂兴”,苏轼当时任侍读,提出:“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的批评,遭到“当轴者恨之”。此事与现代的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苏轼此诗说:“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典衣剩买何源米,屈指新蒭作上元。”(其一)说自己耄耋之年,仍然独栖海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在大陆的作诗孙苏符相会。在天涯海角度过了多少个人日,已经记忆不清,如果要返回大陆,会高兴地经过鬼门关。(《山水志》:“广西容、牢二州有鬼门关。谚云:若度鬼门关,十去九不回。言多炎瘴也。”)我当年如同贾让的三策已经应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我就如同当年孙权手下因耿直而死在交州的虞翻(《三国志》: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孙权积怒,放之交州,在南十余年,卒。)那样不被赦免。海南米贵,我只能典卖衣物来买惠州何源海运来的稻米,屈指计算一下,新滤好的酒大概可以用到上元灯节吧! 五个月后,苏轼终于返回大陆。(贬谪海南是苏轼第一次远离生他长他的大陆,元祐时期,朝廷曾经想派他出使高丽国,未能成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 宋徽宗建中建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度过了他平生最后的一个春节,当时他正在北归的路上。此时,东坡老人名满天下,不仅仅是诗名的传播,他的胸襟气度、做人风范,以及六十多岁的老人贬谪海南蛮荒瘴痍之地居然能够生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东坡返归北上的沿路,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观:“拓得龙光竹两杆,持归岭北万人看。”(《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也不无自豪地说:“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东坡老人在其人生最后一个春节的这两句富于哲理禅思的诗句,似乎可以作为令后人永远玩味的遗言吧!x.c%6fm>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9):
苏东坡访八仙
虽说苏东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于元明时期,而蓬莱地儿偏偏编出个苏东坡访八仙的传说出来。
传说苏东坡在登州做官时,想拜访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儿找。打听来打听去,才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告诉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莱阁上聚会,至于能不能见着他们,就要看缘分了。三月初三一大早,苏东坡就上了蓬莱阁,东游西逛也没见着八仙的影儿。百无聊赖地到了显灵门,见俩老翁下棋,一红脸,一黑脸,都年过八十,须发尽白。红脸老翁见苏东坡来就招手请他做裁判。苏东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为免得丢脸,借口有事推辞。红脸老者见状对苏东坡说:“你要找的人今天一准来,我们在这儿也是等他们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就不必客气了。”苏东坡一听诧异不已:他怎么知道我是来找人的?老翁不是寻常人,听他的话没错。于是安下心来静观棋路,慢慢看出点儿门道,也不多想什么了。 不知过了多久,走过来一个老叫化,老远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计,今天轮到我请客,走吧,走吧!”红脸老翁一指苏东坡:“这儿还有一位呢。”老叫化撇了苏东坡一眼,说:“那就一块儿来吧。”苏东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烂衫,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跟着去,可一想到方才对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随着去了。 上了蓬莱阁,见阁上已经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还有个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摆着两个小锅、一方年糕。老叫化对众人说:“今天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样小菜,诸位凑付着吃吧!”苏东坡探头一看,一条半生不熟的死狗,一个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长满霉醭的年糕。这伙人谁也没客气,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赞“好吃”。苏东坡只觉得恶心,特别是那死孩子,让这伙儿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让人心惊肉跳。他本想尝尝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气,又打消了念头。那两位白发老翁倒是直让苏东坡,可苏东坡哪敢吃?眼看着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纷纷离去,只剩下下棋的两位老翁。 老翁把苏东坡招到跟前,问道:“你猜我俩是谁?”苏东坡摇摇头。红脸老翁说:“我是南极仙翁,他是北极星君。刚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寻访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样菜我也告诉你吧:那死狗是万年寿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参;那发霉的年糕是寿糕。吃一口多活一百岁,吃两口多活两百岁……铁拐李为弄这三样东西费了不少事哩!”说完,两个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 苏东坡后悔至极,为什么刚才就不硬着头皮尝一点呢?!7o8/c.js><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10):
苏东坡游赤壁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11):
苏东坡还债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天坐堂,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张状子。苏轼接过看,上写:原告人吴小,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事。他便问吴小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吴小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苏轼看,原来是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柄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的欠债外,余下的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逢人便夸赞苏轼通判救助之德。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
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12):
苏东坡选才
大宋神宗年间,时逢大考,大学士苏东坡被朝廷指定为大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
东坡学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在当朝号称三苏,诗、词、文章名冠全国,其中苏东坡更为出类拔萃。这次担任主考官,东坡学士心想一定要尽心尽力,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不负圣恩。苏东坡的睡前小故事:(13):
苏东坡旅游线路图
东坡湖千百年来,苏东坡因雄文而名扬天下,凤翔东湖因苏东坡也名闻遐迩。名人名湖,传为千古佳话。
东湖位于陕西凤翔县城东南角,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时有凤凰在此饮水,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而取其名。苏东坡任职凤翔府时,正逢凤翔久旱无雨,大片的禾苗因为缺水,逐渐地枯萎死去,心里很焦虑,于是便与太守商议,重新疏浚东湖,引泉水注于湖,沿堤植柳,湖种菱荷,可供灌田,可资游憩,后人为纪念苏东坡的功绩故取名东坡湖。湖边建有一亭,名曰喜雨亭。相传宋嘉佑七年春逢大旱,苏东坡日夜焦虑之时,忽降甘霖,而且一连下了三天,一下子缓解了旱情。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于是就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因此有西湖的水,东湖的柳之说。苏公堤苏东坡虽然满腹经纶,一腔抱负,但在当时的变革时代不仅难以施展,而且还受尽了命运的捉弄。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他深感势单力薄,于是自请外放,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以龙图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
来杭州任太守的苏东坡,看到唐代白居易整治过的西湖灌溉工程,年久失修,不但不能保证农田灌溉,连市民饮用水也成了问题,于是开始着手任期内最大的德政工程疏浚西湖。疏浚西湖先后招募数千民工,历时四月,才使西湖碧波荡漾。挖出来的河泥堆成了一条长堤,堤上遍植桃柳,并在堤上从南到北建了六座拱桥,构成了间株杨柳间株桃,西湖景致六吊桥的迷人景观。后人为了纪念他,将长堤命名为苏公堤。现在,苏堤春晓已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东坡肉就是因为疏浚西湖而流传开来的。相传工程竣工后,百姓为感谢苏东坡为民谋利,送来了许多猪肉,苏东坡推辞不掉,就命人将肉切成一寸见方,加上黄酒、佐料,用微火蒸至酥烂,出锅后肉酥香浓,色香味俱佳,并请参加疏浚的民工享用,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如今已成为杭州菜的看家菜之一。赤壁赋赤壁(今湖北黄冈市境内)因三国时孙权和刘备在此打败曹操而闻名,也因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名扬四海。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诗案之前,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苏轼致祸的原由,据说是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流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得罪了当时的宰相也是他的老师王安石。苏轼在湖州任职期满回到京城,决定去拜访王安石,因为以前在言语上对其多有不敬,心里也很愧疚。说来也巧,王不在家,管家让他在书房等候。无意中发现书桌上有两句未完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想了又想,疑窦顿生:莫非先生老糊涂了?要知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菊花开于深秋,秋风吹得越猛,菊花开得越盛。他越想越觉得不通,于是信手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过不多久,王安石回到家中,仍然惦记着那两句诗,当看到苏轼补题的诗时,心想苏轼自恃才高,但并未到过黄州,不知道黄州的菊花落瓣,也不奇怪,便想用事实来教训他一下。于是奏明皇上,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转眼到了九九重阳,秋风刮了多日,这天风一停,苏东坡便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到了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枝上却连半朵花也没有。他顿时目瞪口呆,这时忽然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恍然大悟。自以为当初老相公是公报私仇,谁知先生原来是让我来黄州看菊花,错的竟然是我!真知灼见的人尚且有错,何况他人?从此以后苏东坡不再讥嘲他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除了忙于生计,便是和一帮朋友游山玩水赋诗填词。一日和朋友泛舟赤壁之下,不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腔豪情却难以实现报国之志,感慨之余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谪守黄州期间,其诗文也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成为其巅峰之作。东坡豆苏东坡豪放而又倔强的性格使他与朝廷的改革派水火不容,因此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公元1097年他再次被贬为责授琼州(海南省琼海市)别驾,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此时他已是一位62岁的老人,对于自己还要流放多久,也是生死未卜前途渺茫。因此,在与家人和朋友分别时写道: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由此可见,他是抱着生还无期的绝望心情来到这个南蛮荒野之地的。
苏轼超然脱俗和处变不惊的性情,使他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国家的忧患,并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百姓之中。黎民以狩猎捕鱼为生,苏轼便帮助他们改进农具,选择优良的作物种子教他们垦荒种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并将带来的黑豆制成清凉解du的中药淡豆豉,为百姓治病,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时流行的疾病。后来人们纷纷推广种植黑豆,并称其为东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