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故事大全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古人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古人的故事大全(1):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古人的故事大全(2):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古人的故事大全(3):
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二十五员,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说到这,不得不提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在冬季,古人是否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其实,细究起来,两者都非易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非日积月累不可,想要求得厚的毛皮服,一得有毛皮服供应,二得具备购买能力。如同不少现今还困在风雪路途中的归乡人一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旅途上,拿着钱一时半刻也不知从哪去求得保暖的衣服。何况,穷苦人家本身就没多少钱,要不路边就不会有冻死骨,也不会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事发生了。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
古人的故事大全(4):
古人喜欢在露天喝酒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再如: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杜牧《江上逢友人》)偶逢友人,停下船来也是在船上喝酒。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没在船上,但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就连荆轲赴秦行刺这样的大事,主客也只是在易水边简单地喝两杯,情到意到,得了,重要的是办事。将别时,相离处,举酒道别,这才会有自然而浓烈的气氛,这才可能是真性情。今天,你可能在月台生,在登机处喝酒吗?
再看以酒养诗的李白。那次李白到人家喝酒,照今天的逻辑,应客随主便才是。大约主人没酒了,你听作为客人的李白怎么说: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意思是你请我来喝酒你怎么说没有钱了呢?真的没钱你把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来让孩子去换酒呀!率性天真如此,今天还能见到吗?
最雅的一例,你看那时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亭,人物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四周景物更是好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好景致在亭子里是待不住的,尽管这是兰亭;于是诸贤列小溪而坐,置杯于水中任其漂流,漂来便饮之,饮之再咏之。此番情趣,不知如今五星级饭店豪宴之酒客们向往否?
官职相当于如今市长的欧阳修要喝酒,也是到山间的亭中。酒是山泉酿的土酒,菜就是山问野菜。那一帮随从大约还有几个山民吧,与欧阳市长觥筹交错直到夕阳在山;其间绝没有师爷幕僚陪市长大人喝酒的诚惶诚恐。市长输了。照样挨罚;喝醉了失态,也没人当回事。这里,就市长而言,喝酒只是手段,乐其乐才是目的,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想一想这种干部和群众的喝酒关系,多令人感慨啊。而且,欧阳修是由中央干部被调到地方当市长的,他虽然乐观,那也是无可奈何自我排解,是姑且寻开心。今天哪几位若有幸陪被贬的哪怕是镇长乡长喝酒,能有一丁点儿这样的意境吗?
柳宗元送薛存义,可是薛存义已走了。于是柳宗元提点儿酒拿点儿肉立马追过去,追到江边终于追到,就在此地坐下边吃边喝边谈(见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所嘱一番话,那绝对是一篇微言而大义式的封建时代官场的政治经济学,即使今天的理论家我也没见过谁能把封建社会吏制的本质如此生动、简练、精准而深刻地概括出。今天从高官到平民,其送行宴不知其几许,但能有简单如柳氏之送吗?能有言大义如柳氏之论吗?大约酒设的豪华程度和其宴言的浅薄程度成正比,越是豪华的宴会其话越废、越浅。
古人的故事大全(5):
古人如何断案“性骚扰”
现代人对性骚扰一词都熟得很。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晚清文人陈炽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有一男子在路旁小解,恰好被一妇女撞见。此男子非但不回避,反而大耍流氓,一边继续撤尿,一边笑着用手指着自己的生殖器。彼时女子和现代女子不一样,哪见过这场面,顿时号啕大哭,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回家后就上吊自sha了。案子送到了刑部,大多数人认为该男子行为可恶,但一无手足勾引,二无语言调戏,只能拟为缓决,也就是死刑暂缓执行。从今天的观点看,这一量刑已经是相当重了,但彼时法律与现代法律不同。清代律例规定,凡调戏妇女企图诱jian而未成,致使被调戏妇女羞愤自尽的,要判处绞监候,这是一个死罪,但要在每年的秋审时再作决断sha还是不sha。这是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要由朝廷大员在秋审时一起决定,此前刑部必须拿出个意见供会审官员参考。一般来说,这个意见都会获得通过。那个耍流氓的男子就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多数刑部官员认为判个死缓就够了,可刑部有个司员一口咬定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于是此案被拟定为情实,也就是说该sha,这两个字就送了那个小流氓的命。
没过多久,又出了个类似的案子。一个私塾先生,上课上到一半,起身到室外僻静处小解,偶一抬头,却见对面楼上有一少女倚窗眺望,塾师不禁对那位少女笑了笑,那少女脸色大变,马上关了窗。私塾先生小解完毕,像没事一样回到课堂。没过多久,就听见外面吵吵嚷嚷,说是对面有一少女上吊身亡。私塾先生一听,不由得拍桌惊呼:哎呀!今天错了。教室里恰好有一学生是少女的弟弟,急忙回家探视。女儿死得莫名其妙,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一听儿子说起私塾先生的异常举动,觉得大为可疑,立马报官。私塾先生被捉到官府里去,判了个绞监候.案子到了刑部,还是上次那个司员,坚持虽无实事,其心可诛,最后拟为情实,又送掉一条性命。
读了这两则故事,那些有性骚扰癖好的大概要暗自庆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然,多少脑袋都是不够砍的。刀笔的厉害可见一斑。但我们不禁要问,那个刑部司员为何道德感如此强烈,对可sha可不sha的嫌犯非得sha而后快呢?
其实,与其说那个刑部司员心太狠,倒不如说当时的法律太严酷。在现代根本构不成犯罪的行为,在那时却要问成死罪,法律严酷至此,原因何在?案子发生在晚清,但根子却在中国的法律传统上。
古人断案,十分强调犯罪动机。而这一传统,最早发端于汉儒董仲舒。
西汉武帝时有一起伤害案。甲的父亲乙和另一人丙发生口角,由动口升级为动手。丙抽出佩剑要去刺乙,甲眼看着父亲要吃亏,赶紧抄起一根棍子朝丙打去。没想到丙没有打着,却结结实实打在自己父亲身上。旁人看见甲打伤父亲,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汉律规定,殴打父亲是砍头示众的大罪。这个案子如何判法,汉朝的法官吵成一团,都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出当时的大学者董仲舒。董仲舒说,父亲是最亲的人,见父亲危险,当然要去救援,拿棍子打人是为了救父亲,不是为了害父亲,志善违于法者免,没有犯罪动机怎能定殴父罪呢?所以甲应该定无罪。于是,原心问罪就成了古人的法律传统。后人更上一层楼,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不管外在行为如何,只要法官大人认定你心存恶念,就可定罪问刑,腹诽罪、文字狱、思想犯都是打那里出来的。
古人是否认同当时的法律,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去问古人了,只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陈炽在他的笔记里说,那个心狠的司员在一年后与人打麻将时突然暴毙,就是刀笔的报应,大概陈炽是不完全同意这两起案件断法的。
古人的故事大全(6):
古人送礼的故事
中国人素来重视馈赠之道,古人送礼,不单单是送一件东西,更是关乎生活乃至人生的一次应酬。他们明确目的、看清对象、把握时间、谋划程序多有讲究呢!听起来有点抽象?那就给你们讲几个故事吧
县官送礼
从前,有一个县官,善于拍马屁。大年初一,这个县官上街,看见有一户人家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是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县官暗想:这户人家贴了如此气魄的对联,一定是家里有人在京做大官,我得好好巴结一下。于是,县官赶紧备办了一份厚礼,前往这户人家拜访。
到了这户人家,县官见了主人赶紧问:贵府哪位大人在京为官?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说:你找错门了,小民兄弟三人都是穷苦百姓,哪有人在京为官,就连做官的亲戚也没有。
县官感到很奇怪,忙问:你说的是真的吗?那门口贴的对联是
主人这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说:哦,要说那副对联倒也不假,小民三弟是个卖烧饼的,如果有人要买烧饼,就一个一个地数给客人,这不是数一道二吗?二弟是做鞭炮的,鞭炮一放起来难免会惊天动地。而小民是个sha猪的,sha猪嘛,先sha了猪后报税,这就是先斩后奏。
县官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拍错了马屁,只好丢下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礼薄情重
从前,有个皮匠叫宋五,家住塞北大漠;有个木匠叫梅三,住在大别山区。两人虽然住得远,却是拜过把子的好兄弟。
那一年,梅三托人给宋五捎了个口信,让宋五帮他做件皮衣;宋五则鸿雁传书,让梅三帮他做口棺材。
双方答应得很爽快,可就是迟迟不见动手。一晃十年过去了,宋五坐不住了,背着装有皮衣的包裹连夜赶往大别山。
梅三家住在大山深处,弟兄相见是件喜事,酒喝到酣处,梅三想看看皮衣,可打开宋五的包裹只看了一眼,他顿时拉长了脸:这件皮衣实在寒酸,是由一块块小皮子拼凑而成的,是件扔地上都没人捡的百衲衣。
梅三心里不舒坦,但没作声。宋五也去了梅三的木工作坊,想看看那口棺木做得怎么样了,一看,宋五愣了,棺材板只有二指厚,用手一拎,轻飘飘的。
宋五转身进了堂屋,一气喝下半碗酒,说道:老弟,你一定嫌弃这件皮衣吧?其实,这件皮衣是由几百只雪山飞狐的腋下皮毛拼成的,正所谓集腋成裘,仅大半只袖子就用了几十块皮,耗尽了我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子。在所有的皮子里数雪山飞狐的皮最好,而飞狐只有其腋窝处最温暖、耐磨、轻柔,穿上这件皮衣,雪花都要躲着飞。可梅老弟,你就有点不够意思啦,我看过那口棺木了,难为你想得那么周到,又薄又轻,是担心我百年之后,年幼的子孙们抬不动吧?
宋五只顾着说,抬头一看,一旁的梅三早已满眼泪水。梅三默默地拉起宋五就进了作坊,只见他拎起一桶水就向棺木泼去,然后举起斧头劈了上去,砰的一声,斧头被弹了起来,木头上只留下一点白痕。
梅三让宋五试试木料的轻重,宋五发现木料早已吸净了那一桶水,变得十分沉重。梅三讲,这可不是一般的木料,只产在大山深处,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朽,绝对称得上珍稀、名贵,几十年来他也只搜集到这些,实在不够,他把用这种木料做的家传的八仙桌也拆掉了,用了上去。
宋五听了,眼眶红红的,他走上前紧握梅三的手,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