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社会心理: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

导读:在任何一碗汤后面,都有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对你表达他的关切和善意。如果不是心灵汤,又会是什么呢? ——

如今要在网络上表明自己高贵冷艳的身份只需要做三件事情:反对中医、支持转基因以及唾弃心灵鸡汤。如果偏文艺向,则需要缅怀民国时代、听独立音乐以及唾弃心灵鸡汤。如果偏公共路线,就必须写评论、搞慈善以及唾弃心灵鸡汤。

难怪心灵鸡汤永远是满满的一碗,我真是个聪明的少年呀。

我自己的观察所见,在微信朋友圈,大概每三个月爆发一轮反心灵鸡汤运动。然而微妙之处在于,那些在鸡汤下点赞的人,同样在反鸡汤贴下齐刷刷地点赞。我实在不知道是应该把点赞党宣布为公害呢,还是赞赏他们的行为艺术达到了反讽的巅峰。

鸡汤屡倒不绝,问题出在哪里?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它本来是一个私人空间,用于亲朋好友之间维持联系,了解动态,一碗碗鸡汤泼下来算是怎么一回事情?鸡汤的真正价值又在哪里?好了,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心灵鸡汤揭秘环节,请看大屏幕:

时光回溯到短信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每天发送的短信都是嘘寒问暖,打情骂俏吗?如果我们对自己还有一个诚实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应该坦然承认,当时每天要发送和接受无数段子,有黄色的,有不黄的,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让你开心一下。为什么要让我开心?因为我关心你。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我很想你,我很爱你,我很关心你?因为中国人没有这种习惯。情侣之间还好一点,除此之外,如果发送上述内容给别人,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肿么了?对方阳光一点的想法是:这人失恋了。对方阴暗一点的想法是:这厮难道想跟老子借钱?

观察周围的生活就可以发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很少把焦点放在言辞上,一定要找一个载体。无论是事情,还是物件,人们相信这些东西能够稳妥地承载自己的情感表达。一次饭局,一件礼物,甚至是一张手写的卡片,都胜过话语。而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事情和物件给予了彼此一个舒适而安全的距离,饭局可以去或不去,卡片可以懂或者不懂,短信可以回或者不回,但是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那种可能的尴尬如同梦魇缠绕在心底。

在网络时代,心灵鸡汤是有效的载体。我并不期待你看,但期待你在。我并不期待你回,但期待你赞。心灵鸡汤一方面被认为是无害的,穿着糖衣的人生谬论貌似乐观积极。另一方面它又是平和的,晒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意味着对他人的冒犯,你之所有,他之所无,是一切怨恨的起点。鸡汤灌下去,表示我关心你,这是好东西。赞美点回来,表示我已经收到,心意无价。于是,一次完整的人际交互得以完成。双方都没有损失什么,但双方也都没有期待得到什么,在这个意义上,鸡汤刚好。

要想解决心灵鸡汤泛滥的问题,势必要求提出一种新的载体。它能够传递出发布者的良善意图,又要便于理解和消化,同时在价值观上要积极向上,人畜无害。人们反对心灵鸡汤,大多是在第一个层面上,它太易于理解和消化,不够高贵冷艳,以至于收到的时候伤害了自己的格调。可是,从常识的角度来看,如果真存在那么一个高冷的新载体,如果它要能流行起来,变得人人可用,势必会变成格调不高。动作片的格调当然要比文艺片低,故事会的格调当然要比纽约客低,但是前者的销售数量惊人。大众乐于接受和传播的文化产品,注定不会比鸡汤高妙。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碗鸡汤后面,都有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朋,笨拙地想对你表达他的关切和善意。


上一篇:如何正确地表达生气?
下一篇: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