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生活在此处

2024-10-28 07:33:03

朋友写到:“翻看朋友圈,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停在原地,这种感觉真差……”

其实,朋友圈里的相片和生活,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如果朋友圈是一个自媒体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辑。所以,上面只有人们想让你看到的,没有他们不愿让你看到的。

仅此而已。

我们看得到一碟又一碟的精致美食,却看不到一份糟糕的快餐,一碗寒酸的泡面,甚至,错过了饭点肚子的咕咕声,至少,我还没在朋友圈里看过同事分享我们饭堂的午餐,哪怕只要上班我们都得吃上一顿。

我们看得到旅途之中既文艺又美好的美景美食,却看不到拥挤的公交与地铁,城市里边糟糕的空气,人流攒动的景区,路上汗流浃背的人,还有旅途中的疲惫不堪。

我们看得到可爱的孩子,美丽的母亲,却看不到半夜孩子的啼哭,洗澡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不乖乖吃饭,不好好睡觉,孩子生病带着孩子匆匆赶到医院的担忧与忙碌。

……

然而,只有包括我们看到和看不到的一切,才是完整的人生。

所以,很久以前,我就已经不再相信朋友圈里边每个人所展现的生活与状态了,因为那些并不真实,至少,那些看起来完美无瑕的生活,显现的不过是生活的其中一面而已。

我们倾向于将另一面藏匿起来。

然而,每个人都会遭遇自己的困境,是的,谁都会,而且,越是光鲜艳羡的人背后,就背负着越多的苦和难,也有越多隐忍和努力的痕迹,只是,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不让你知道而已。

然而这些,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知道。

现在,我只说自己。

曾经无比厌倦目前生存的这个城市,一起厌倦的,还有从事三年有余的体制内的工作。

有着写不完的报表,盖不完的章。

想过逃离。

买了车票,几个月内,去成都,去重庆,去厦门,去北京。

虽然远远没有达到“无论我在哪里拉屎,都有人给我送纸”的高逼格,但是,这些城市都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所以,都有一段与人相关的旅程。

不是简单的转悠景点,拍照,留影,离开。

启程,在路上,返程。

欣喜一直欣喜,苦逼依然苦逼。

曾经以为,换一份工作,换一个城市,就可以开始另一种生活,新的生活。

事实不是这样。

行走闲适惬意的成都,师妹告诉我这里的就业以及外地人的发展情况,其实没有异样,去了朋友的公司,他和我当年在广州工作时的心态一样,“有时我也想逃”,这是他的原话。所以,成都于我而言,除了无法割舍的美食,对于事业的环境而言,和我曾经逃离的广州没有两样。

走在北京,一个家境殷实,自小生长在北京的东北姑娘说,我不喜欢这儿,空气糟糕,一到假期每条街道,每个地点,除了人还是人,真的,我不喜欢这儿,可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儿?

去了天通苑,去了燕郊,去了北漂青年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守于此的营地,哪怕处于地下室的营地已经千疮百孔,污浊不堪。

有时自己心中会涌起一股冲动想要辞职,转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譬如写作。

熟悉的图书编辑朋友劝我,别,千万别,你不清楚职业作家的苦楚,你现在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进行写作,完全没有必要离职,离职意味着你必须依靠写作谋生,而今,依靠写作谋生,太苦。

和身处三星公司的朋友聊起工作,感慨自己在体制内工作的苦闷与无聊,对他在世界五百强公司里边的风生水起,满怀激情表示羡慕,朋友苦笑一番:“留在三星也是一样需要熬资历,而且三星的高层都是韩国人,我再努力也不会变成韩国人。”

呵呵,其实连孔子和粽子也是韩国人。

远在旧金山工作与生活的亲人也是一样,有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有他们的无奈与无助。

所以,你想逃离,其实无处可逃。

想要改变,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外在的环境。

而是你的心。

后来发觉,“生活在别处”,其实是一个悖论,譬如,每个地方都有想要逃离的人,那么,你想要逃离的地方,或许正是别人想要抵达的地方,你所抵达的地方,反而恰是别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生活在别处”不过是个美好的夙愿而已。源于我们对于现状的不满与愤懑,也源于我们对于改变的憧憬与希冀。

有时以为,这里不开心,换个地方可以开心,工作不顺利,换份工作就会顺利。

然而,你的别处,是他人的此处,你的此处,是他人的别处。

所以,无论身处何地,仓皇的终究仓皇,笃定的始终笃定。

记得前段时间阅读一本佛学著作的时候,印象书中说的天堂、地狱、人间其实不是严格划分的三个空间,一切随心而发,恶念丛生,无所不为,人间即为地狱,心存善念,平安喜乐,天堂即为人间。

其实,乔达摩.悉达多贵为太子,按照世俗的看法,他应该享尽富贵荣华,得以善终,然而,他却踏上了苦修的道路。

但是,他在坚持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传道过程之中,佛陀经历了许多世人看来无尽的苦难,传道多次受到婆罗门等外道的排斥和迫害,大护法摩竭陀国王被谋SHA,释迦族人几近被琉璃国王赶尽SHA绝,堂兄企图取代他的地位而蓄意谋害,杰出的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先行灭度……

在生命的最后的几个月,佛陀身患重病,他命阿难铺好僧衣,扶他右胁而卧,并为特地赶来的须跋陀罗作最后说法,向比丘们作谆谆嘱咐,最后佛陀进入四禅,安详而逝。

然而,佛陀留下的是永生不灭的佛法,不再是个被人遗忘的太子。

身处苦难之中却依然如此安定祥和的佛陀告诉我们,逃离一定不是得以解脱的法门,因为每个别处都有同样的三千烦恼。

唯有面对,面对活着本身,让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感到平和与快乐,才能得到一种得以“生活在此处”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你处变不惊,摆脱焦灼与抑郁,得以平和地应对人生。

所以,我开始不再想逃,转念之后,发觉沉闷的工作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思考,闲暇的时光让我可以不断阅读与写作,甚至发现这个原本感觉毫无活力的三线城市也有她的美好之处。

至少,交通不堵,没有雾霾。

当然,我也喜欢北京。

记得郝云曾在卖艺的小青年里边唱到:“他们聊的都是阿尔卑斯山,我最多也就爬爬香山,他们说的都是爱琴海,我一头扎进什刹海……”

快乐的人在哪儿都快乐,其实,阿尔卑斯山下的人们可能也会向往爬爬香山呢。

我在微--BO里边写到:物质无法带给内心贫乏空洞的人太多好处,反而容易让他们陷入虚无与恐慌,内心丰盈的人却可以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他们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的羁绊,无论处于任何状态,他们都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其实,睿智、隐忍的他们都挺能赚钱的,譬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安迪。

只有可以自在地生活在此处,一切才能变得豁然开朗。

真正的旅行,不是某个地点,而是你的人生。

本文选自无须讨好世界,且让自己欢喜


上一篇:为何买了一柜子衣服还是觉得没有衣服穿?
下一篇:所谓爱自己,就是好好吃饭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