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睡前小故事_支撑的儿童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个关于支撑的睡前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睡前小故事支撑的睡前小故事:(1):
爱心支撑的事业
2012年,保利发展以全产业链的形式进入养老产业,逐步打造三位一体中国健康养老新模式,并推出全国连锁的专业养老服务品牌保利。和熹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落地5家机构。和熹会秉承一份让您安心的亲情之理念,为长者提供亲情化、专业化、国际化、个性化的综合养老服务,让长者拥有健康、快乐、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下面的故事,用三个发生在保利。和熹会养老机构的真实片段,展示了保利在养老事业上的用心。
奇迹发生
刘先生这段时间一直心力交瘁:前不久的一天,母亲冯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髋关节骨折。冯奶奶已经有85岁高龄,原来也有一些老年疾病,虽然做了内固定术,但病情仍然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刘先生只能把母亲接到了广州。到广州后,母亲的病情更加严重,身体更虚弱了,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并建议转院。可是刘先生联系了几家医院,都不愿意接收。
这天,医院因为ICU床位紧张,又通知刘先生办理出院。在医院还可以维持治疗,回家既没有专业的人,也没有专业的设备,怎么办?这时,有个护士建议他找一下养老机构,很多养老机构会配备一些医疗设备,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先生也是病急乱投医,就去找养老机构。可一听冯奶奶的情况,他们都拒绝接收。刘先生急了,就在网上搜索广州所有的养老机构,挨个打电话问。后来终于找到一家,对方说:我们能先去看看冯奶奶吗?
刘先生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连连答应: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很快,一位姓邓的院长带领几位医护人员,来到了医院。经过认真了解后,刘先生把自己的苦衷也如实说了。
邓院长说:冯奶奶的情况的确很严重,但是如果刘先生非常需要让母亲住进来,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好服务。
刘先生欣喜若狂,于是,邓院长亲自和医护人员护送着冯奶奶来到了机构,刘先生直到这时,才知道了这家机构的名字保利。和熹会。
令刘先生意想不到的是,机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抢救室里的设备一应俱全,医护人员也早已经待命,护理水平并不比专业医院差,刘先生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刚住进机构时,冯奶奶还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连刘先生和家人都不抱希望了,但医护人员却不放弃,他们排出三班人,轮流护理,定时喂食、定时翻身、定时擦洗,很多累活、脏活,护理人员做起来像家人一样细心,但又比家人专业。
最令刘先生一家人没想到的是:奇迹发生了,冯奶奶的身体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起来。三天后,她的生命体征开始稳定;一周后,人开始清醒,她已经知道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认识了医护人员;半个月后,她拔掉胃管,开始自己进食,从进流质食、半流质食,再到正常饮食,与此同时,她的肌力也在慢慢恢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从机构的监护室转到了普通住房。直到如今,一年过去了,冯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好,甚至都可以不靠轮椅独自行走了。她平常只吃一些护心的常规药物,都不需要特殊照顾了。
刘先生感激不尽,他为机构送来了锦旗
我要找你
王爷爷刚来机构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必须要护工24小时陪在身边。为了照顾好王爷爷,机构特意安排了一个细心的男护工来照料他。
男护工是个90后,因为姓张,人们就叫他小张。
小张接受过专业培训,人也实在,他十分精心地照顾着王爷爷。
王爷爷脾气不好,还经常打人,小张刚来,就挨了他一巴掌,小张明白王爷爷是心情不好,天天陪着王爷爷聊天解闷。王爷爷刚来这里,戒备心很强,不愿意让小张待在他身边,但他身边又不能离人,怎么办?小张就经常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说是自己藏了起来,其实一直都在旁边监护着。
终于,在小张和其他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王爷爷熟悉了环境,心情慢慢放松了,身体也好了,生活也可以自理了,小张也不需要跟他住在一起了。后来,小张因为家里有急事,离开了机构,回到了家乡河南。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支撑的睡前小故事:(2):
强壮的身体才能支撑强大的灵魂
1984年4月28日,太平洋上的伊豆半岛,一个祖上三代都很贫困的家庭里降生了一个小男孩。
命运多舛,男孩3岁时,玩耍时不小心被大卡车碰到,右耳留下了永远的残疾。10岁时父亲找到了好工作,经济状况有了转机。好光景持续了3年,家庭生活再次陷入窘迫境地。由于父亲被逼债,全家不得不经常地搬迁,4年间竟然换了20多个住处。为了贴补家用,13岁的小孩子过早地负起了生活的重压,做起了童工。每天凌晨3点起床,3点半送报纸,6点回家吃早饭,然后上学,晚上10点到11点睡觉。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他没有停止过一天,每天平均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穷苦、不公与白眼伴随着他的少年时代。就在这如此艰辛的岁月里,他的意志没有被摧垮,反倒愈发坚忍,身体愈发强壮,小小少年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柔道运动员。14岁时他又改练田径项目,经过3个月的刻苦训练,在全国比赛中居然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初中二年级,他违规参加了国家青年队田径集训,被一些专业人士看好,认为是下届全国大赛的冠军种子选手。然而,厄运再次降临,他的腰由于过度锻炼出现伤情,使其难以恢复曾经的巅峰状态,全国比赛只得被迫放弃。高中二年级时,他的托福考试以几乎满分的好成绩,被翻译公司相中,做起了兼职翻译工作。学校里,他是学生中的另类,经常受到排斥与打击。为了让父母专心赚钱养家,他独自与逼债的黑社会谈判,差点惨遭不测,身上多处留下了du打后的伤疤。幸运的是,好心的翻译公司老板同情他,向黑道施压,使得他不至于被做掉,但是还是得时时刻刻应对来自黑道的威胁。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他还是坚持每天凌晨3点多开始送报,骑车15公里路上学,放学后到田径场锻炼两小时,然后再骑15公里路,在晚上21点半之前回家吃饭、做功课,23点睡觉。在巨大的生存挑战下,他以残酷的心态拼命学习,三个月的拼搏,模拟考试成绩就由全班中等偏下一跃提升到了县高考状元水平(相当于我国的全省前几名)。不管功课多么繁忙,他依然每天留给自己90分钟的慢跑时间,送报纸和做翻译工作一如既往。高考前夕,他陷入了家庭经济的忧虑中,产生了不想上大学的念头。怀着不情愿的心态,他通过了简单的全国统考,参加了大学组织的第二轮考试,成绩优异的他还是被日*-本最高学术殿堂东京大学录取。但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让弟弟妹妹读大学,他决定考取公派留学生。2003年非典时期,他以日*-本公派留学生身份只身来到中国。在北大勺园(留学生宿舍)一号楼,他每天坚持晨跑一小时,稍有空隙就翻看字典,操着生硬的汉语与阿姨们聊天,向传达室老大爷借阅《人民日报》,晚上11点带着耳机听广播入睡。就这样,很短的时间内他的中文达到了同声传译的水准。在校期间,他担任了北大日*-本人协会会长,获得了留学生学习优秀本科生奖,参加、主持、策划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几十个。如今,他26年的人生中已然拥有了十数个成功角色: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图书作者、同声传译者、中学日语教师、退役优秀运动员、谈判者、中国通他就是旅华日*-本作家加藤嘉一。他恨社会的不公,但内心依然阳光。这句话来自他著作的《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一书。加藤先生不管遭受怎样的磨难,经历怎样的惨淡,际遇怎样的危机,依然直面人生,依然勇往直前,依然坚韧达观。二十多年风雨无阻地锻炼铸就了他强壮的体魄,强壮的身体支撑起了他强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