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小故事16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6条关于一半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一半的小故事(1):
见面分一半
袁家沟有个叫孬宝的汉子,四十岁左右的年纪,每年立秋过后,便到山里放山。
这天傍晚,孬宝看到一棵大山参,喜得他赶紧扯开嗓子喊山:棒槌
棒槌是山里人对山参的俗称。看到山参后之所以要喊山,一是为了向同伙报喜;二是为了吓住传说中年久成精的老山参,别让它跑掉了。同伙听到喊山后,也会回应喊山人。就算没有同伙,自问自答也要喊山,这是老规矩。
然而,让孬宝没想到的是,独自放山的他,喊山的声音刚落,竟然有人接了他。孬宝心说:这可真是巧出鬼来啦!看来今天又要和别人见面分一半啦。
原来,放山这行里有个祖传规矩,看到山参后,如果被别人赶巧遇上了,就要和这人平分卖参的钱,也就是见面分一半。
孬宝喊完山,就准备挖参。不大会儿的工夫,那个接山的人已经来到跟前,原来竟是同村的胡老汉。胡老汉见到这么大一棵山参,咧嘴笑道:哈哈,这下我胡老汉又借光发财喽!
胡老汉为啥会这样说?原来,也就是几天前,孬宝看到了一棵小山参,喊山时也是胡老汉接的山,被他分去了一半的卖参钱。胡老汉嘴上说着,手里也没闲着,从背篼里拿出挖参工具,帮着孬宝顺利地挖出了大山参。
卖好人参,胡老汉接过孬宝分给他的钱,有点过意不去地说:别人都说你孬宝做事有些心狠手辣,依我看你这人还真不错。既然你小子这么讲究,我胡老汉也不能总占你的便宜,得让你跟我发点财!今天时候太晚了,明天你早点起床吃饭,我去你家找你,领你去见识一桩发财的买卖!
说完,他拍拍孬宝的肩膀,转身回家去了。
望着胡老汉渐渐远去的身影,孬宝心说:你这老狐狸,别是赚了便宜还卖乖,拿好话忽悠我吧?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胡老汉还真来找孬宝了。孬宝越发好奇,就跟着胡老汉,想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两人在山林里穿行了好一会儿,来到了一棵大枯树前。胡老汉停下脚步,往三十多米高的树上指着,让孬宝看。孬宝仰头一瞅,顿时激动起来只见这棵树上长满了紫红色的木灵芝。这要是采下来,卖的钱绝不会少于他挖的那两棵山参。
没想到胡老汉还真是个讲究人。孬宝一激动,当即给胡老汉来了个拥抱,还照着他胡子拉碴的腮帮子亲了一口。胡老汉一把推开孬宝说:你这臭小子先别高兴得太早,等看仔细了再高兴也不迟。说着,他把孬宝领到树后,指给他看一根五六米高的树枝。
孬宝看到,那根树枝在离树干一尺左右的地方,竟然吊着一个篮球大小、葫芦形状的大蜂巢,一寸多长的大黄蜂正从蜂巢底部飞进飞出。孬宝倒吸了一口凉气,心说:听说这大黄蜂的du刺能蜇死人!有这窝黄蜂在,谁敢上树采灵芝?这胡老汉,难怪大伙儿都叫他老狐狸,他这是自己没法把灵芝采下来,才找我来的呀!
想归想,孬宝还是认真端详了半天,然后说:胡叔,有这窝大黄蜂在,爬树采灵芝根本不可能,干脆用锯把树放倒吧?
胡老汉说:把树放倒?这几十米高的树,倒下来还不得把树上的灵芝都震碎了?还卖什么钱?
这话说得在理。孬宝拍着脑门儿说:砍树不行,那胡叔你说咋整?
胡老汉说:我今天领你来,主要就是让你见识一下这棵树,办法我早就想好了,只是我不会爬树,我知道你小子爬树厉害,所以才找你来的。
孬宝赶紧问:胡叔,快说是什么办法?胡老汉说:黄蜂只有在下大雨的时候才会躲进蜂巢里不出来。如果那个时候爬上树,用一个口袋把蜂巢套上,然后用一根长绳子给口袋扎上活扣,等雨停之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爬上树采下灵芝。等你回到地面后,一拉绳子的活扣,口袋就会自己从树上落下来。这样做,既能采下灵芝,又能保证这窝黄蜂不受伤害。只是大雨天爬树挺危险的,不知你孬宝有没有这个胆量?
孬宝听后,忙拍着胸脯说,这事对他来说小菜一碟,包在他身上好啦!
孬宝跟胡老汉一起下山后,就琢磨起来:那树上的灵芝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谁知道老天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下大雨?其间万一被别人看到采了去,岂不是空欢喜一场?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打定主意后,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没亮,他就打着手电筒上了山。到了那棵树前,他先是砍了一根四五米长的细木杆,然后在木杆的一头绑上松明子,点燃松明子后,举起木杆对准了蜂巢的进出口不过眨眼的工夫,整个蜂巢连同里面的黄蜂,便化作一股青烟飘上了天空等到天亮后,孬宝爬上树采下了灵芝,然后背着去了胡老汉家。
胡老汉看到孬宝,吃惊不已,便问孬宝是怎么做到的。孬宝得意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还没忘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说:火烧蜂巢这招,白天用不得。因为等那些出去采蜜的黄蜂回来后,发现老窝被烧光了,一定会发了疯似的找人报复。只有趁夜晚,蜂子都在窝里睡觉,才能一把火将它们一个不剩地全部烧光!
胡老汉听后,气得脸瞬间变成了猪肝色,转身回屋拿出一叠百元大钞,说:用火烧蜂巢这损招儿,我活了五十多岁能不懂?黄蜂也是一大家的生灵,它招你惹你了,你就一把火烧了它们全家?亏你也下得去手!
说完,他将手里的钱一下摔在孬宝怀里,接着说:这是我跟你见面分一半的那些钱,连同你采的这些灵芝都给我拿走,我胡老汉从今往后再不认识你孬宝!
孬宝本来是想给胡老汉一个惊喜,让胡老汉觉得他很有头脑,没想到却遭到胡老汉一顿数落,脸上顿时有点挂不住了,气哼哼地说道:我起五更爬半夜、冒风险爬树采下灵芝,你竟然为一窝蜂子和我翻脸?你还讲不讲理?难道我以前做的事儿对你不够意思吗?
胡老汉冷笑一声,说:你对我是挺够意思的,可这应该有原因吧?你正在追求我那离了婚带个孩子的外甥女,对吧?她听说你这人心挺狠、做事挺du的,怕跟了你后你对她们娘俩不好,让我帮着拿主意。我也没有别的办法考验你,只好悄悄跟在你身后放山。通过两次和你见面分一半,感觉你这人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坏。可这次,你在明知道有办法保全一窝黄蜂性命的情况下,还是用了最狠的方法,唉,本性难移啊我会把这件事如实告诉我的外甥女,至于她如何选择,那就是她的事了。
孬宝听到这儿,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
原来,他为了讨好胡老汉这位未来的舅丈人,每次和胡老汉见面分一半,都是咬着牙在装,心里却疼得像用刀在割他的肉!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终会在火烧蜂巢上露出了马脚
一半的小故事(2):
那一半留给谁
我的意思是,皮特伊慢条斯理地说,那一半是留给你的,爸爸,等你老的时候,我也要把你送走!
皮特伊怎么也不会相信父亲会那样做把爷爷撵走!虽然他一直美其名曰送走,可是现在,父亲给爷爷买的,让他带走的那条毛毯就在这儿
这是一条双人用的大毛毯,上面有红黑相间的条纹。
瞧,这条毛毯太精美了。爷爷说着把毛毯平展地铺在自己的大腿上,给一个老头这么好的毛毯让他带走,你父亲心地很善良吧?这毛毯价钱不低,确实不低你看看毯子的毛绒吧!在冬天寒冷的夜里,盖这毛毯肯定是很暖和的。难得有这么好的毛毯!
皮特伊的爷爷总是这样说话,他总是设法把气氛搞得很轻松。他一直装出他很想离开这里,到砖墙大楼(那是政府提供的收容所)里面去住,在那里,他将和许多孤独的老人一起生活。可是,直到今天父亲拿回来这条毛毯,皮特伊才真正相信父亲要把爷爷送走了。
噢,是的,这毛毯确实很漂亮。皮特伊说着站起身来回屋里去了。他不是爱流泪的男孩,他只不过是进屋去取爷爷的小提琴。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突然,琴声停止了,爷爷说:你父亲要娶的那个姑娘很不错,有这样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又会充满青春活力了。我这样一个老头子在这里妨碍他们干什么?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头儿!我自己走最好,就像现在我所做的。
突然爷孙俩听见了姑娘的笑声,就在门廊附近。小提琴走调了,停了下来。皮特伊的父亲没有说话,那姑娘却走上前来故作乖巧地对爷爷说:明天早上您走的时候我不能送你,所以现在过来同你道别。
谢谢你的好意。爷爷说着垂下眼睛。这时,他看见了脚下的毛毯,便弯腰拾了起来:你想不想看看这个,爷爷不自在地说,这是我儿子送给我让我带走的一条毛毯,很漂亮!
这毛毯是很精美。她用手摸摸毯子的毛绒,转向皮特伊的父亲,对他冷冷地说,这毛毯的价钱肯定不低。那姑娘站在原处,眼睛一直盯着毛毯:还是双人的。她说,似乎在责怪皮特伊的父亲。
对,是双人的。爷爷说,这么精致的一条毛毯让我这个老头带走。
皮特伊走进屋去,过了一会儿,那姑娘怒气冲冲地走了皮特伊从屋内出来时,只见她转身回头喊着:他还是不需要一条双人毛毯!然后她跑上了溪谷小路。
父亲看着她的背影,似乎不知所措。
哼,她说得对。皮特伊冷冷地说。喏,爸爸,他拿出一把剪刀,把毛毯剪成两半吧。
爷爷和父亲都惊讶地望着他。把它剪成两半,听见没有?爸爸!皮特伊大叫起来,把另外一半留下。
这个主意倒不错,爷爷轻轻地说,我不需要这么大的一条毯子。
是不需要,皮特伊的声音很刺耳,一条单人毛毯对于一个被送走的老人来说已足够了。爸爸,我们留着另外一半,以后会有用处的。
你这是什么意思?父亲问。
我的意思是,皮特伊慢条斯理地说,那一半是留给你的,爸爸,等你老的时候,我也要把你送走!
四周一片寂静。
随后,父亲向爷爷走去,扑通一下,跪倒在爷爷面前
一半的小故事(3):
分一半
从前有个叫阿布努瓦斯的人,他深受国王的宠爱。有一次阿布努瓦斯想进王宫,问国王借钱。但国王这天不接待来访,门卫不放阿布努瓦斯进宫。
这时走出一个老门卫,狡猾地对阿布努瓦斯说:我可以放你进宫,但你要把国王给你的东西分一半给我。
阿布努瓦斯只好答应了,两人当即写下字据,互相交换。然后,阿布努瓦斯便进了宫。他走到国王跟前,向国王问好以后,便默不作声地坐在他对面。
国王问:阿布努瓦斯,你怎么了?
阿布努瓦斯回答说:我希望能得到您的一百杖击。
国王非常喜欢阿布努瓦斯,不忍心打他,但阿布努瓦斯既然这样请求了,他只好拿起棍子去打,但打得很轻。
当打完五十下的时候,阿布努瓦斯拿出和老门卫立下的字据给国王看,并且说:我和他讲定了,要把我从您这里得到的分一半给他。我得到了您五十下的杖击,剩下的五十下该他受了。
于是国王下令把老门卫带来,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五十下。
朱哈对他说:跟我来!懒汉跟着朱哈走,一直走到清真寺的门口。朱哈对懒汉说:真主的客人,这才是真主的家。
一半的小故事(4):
一半是玫瑰,一半是尖刺
在我的印象里,大提琴是有英雄气的乐器,挟一股坦荡荡的悲壮,像压路机一般撞入你的肺腑,直白到了莽撞的地步。音符乍入耳就逼得人逃不过、避不开,明知是要泪雨倾盆了,却心甘情愿。我从小就喜欢听大提琴,尤其是音乐王国传奇女子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埃尔加协奏曲》。那首曲子就像有一把大提琴要从唱片里冲出来撞向你,异常猛烈,目的只有一个:叫醒你的灵魂。
1945年,杰奎琳杜普蕾出生在英国一个音乐世家,母亲艾丽丝是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有一对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和一双纤细修长的手,这两样都幸运地遗传给了二女儿杜普蕾。艾丽丝本来一心想让女儿学钢琴,但有一天她的想法改变了。1948年3月的一天,当家里的收音机里飘出大提琴的声音,3岁的杜普蕾一下子听得发了呆,就像一个入定的修行者。如同所有天才成长故事照例会有的序幕一样,她跳起来,抱住妈妈的腿说:这就是我要的东西,我只要它。艾丽丝的伟大在于理智,她知道女儿的内心可能与大提琴的激烈更加契合,而不是钢琴的温婉柔软。4岁生日的前一晚,杜普蕾得到了一把小一号的大提琴;艾丽丝为她找来了学院里最懂得循循善诱的启蒙老师悉心教导。因为缺少适合低龄儿童演奏的大提琴曲,艾丽丝干脆自己谱曲,写完以后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命名为杰奎琳的第一本大提琴书。每支曲子都辅以别致的歌词,边上配好图画,还有关于女巫、跳蛙的故事。天时地利人和,幸运的杜普蕾的成功是阶梯式的,她凭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悟性,陶醉在音乐的小酒窝里:7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10岁获得苏吉亚奖,15岁获得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16岁在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一票难求。1963年,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与18岁的杜普蕾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合作时她每每讶异于这个年轻女子竟能借着琴音发挥纵横四海的才情。舞台上,一头泛着迷人光泽的淡黄的披肩发,一袭蓝色天鹅绒曳地长裙,略显夸张的忘我拉琴动作,琴音响处,发丝飞扬,掌声响起,鲜花无数,这是属于杜普蕾的舞台,也许她就是为这个舞台而生。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这一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一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在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有人回答说是杰奎琳杜普蕾。史塔克语出惊人:像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恐怕根本就活不长。不料一语成谶,24年后,杜普蕾香消玉殒。音乐天才的人生,往往有两面:一面是艺术上的伟大,一面是生活中的白痴。成名之后的杜普蕾无论到哪里进修、演出,都会一包接一包地把脏衣服(包括袜子)寄回家,母亲和姐姐希拉里洗好后,再寄给她。这个习惯,杜普蕾终生未改。很显然,杜普蕾的情商也不高。1967年,杜普蕾与大音乐家丹尼尔巴伦伯伊姆步入婚姻殿堂。新婚不久,两人却已经闹到了过不下去的地步。像大提琴曲一样甘洌的杜普蕾,决绝转身,不管身后丈夫怎样恳求,竟执意抛下所有的演出要约离家出走,搬进了姐姐希拉里和姐夫基弗芬齐居住的农场。谁也没有料到,杜普蕾和姐姐的爱人有了不伦之情。姐姐希拉里将本能的愤怒、伤心与困惑埋到了最深处,面上浮着的,却是对妹妹的体恤。她哀婉地说:杜普蕾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水,被它裹挟着前行,只会愈来愈力不从心。基弗周旋在两姐妹之间,居然能够应付裕如,希拉里居然可以忍气吞声,其间的隐衷与伤痛,像一把刀扎进心脏又断在里面,更与何人说?前后算来,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整整一年。也许,在姐姐希拉里的内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会儿燃烧起恨意,一会儿又止于平静。时年22岁的杜普蕾就像一个顽劣的小女孩,徜徉在这种荒唐的游戏里,放纵着自己的个性,乐此不疲、自以为乐,却忘了对于亲爱的姐姐,这是一种伤不起的残酷游戏。杜普蕾看不到,或者说无视姐姐在背后一次次地抹眼泪。一年后,杜普蕾搬回伦敦,与丈夫巴伦伯伊姆和解,然后再度被音乐会淹没。但乐评家们似乎开始对她略有微词,媒体用上了诸如演奏随心所欲、音调刺耳、惯于漏掉音符之类的评价。但没有人会比杜普蕾更清楚,她的手指早已不复当年的柔韧有力,那种感觉,就像是演出前的热身永远都不可能做够似的。乐谱还是那个乐谱,但她的手似乎再也回不到从前。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1973年10月16日,杜普蕾的天空阴云密布。医生对杜普蕾身患多发性硬化症进行了百分之百的确认。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绝症,没有特效药,也没有谁能预测疾病的进程,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的行动、语言甚至呼吸,被一点点地蚕食、吞噬。一开始,丈夫对她还是关心体贴的,向来不谙烹饪之道的他很快就能做出杜普蕾最喜欢的印度咖喱饭。但这一切终究敌不过时间,一天,她往丈夫巴黎的寓所里打电话,听到有孩子的哭声。巴伦伯伊姆最终在巴黎与一名苏联女钢琴家秘密同居,生了两个孩子。那一刻,杜普蕾的嘴张得老大,竟然用了几分钟才慢慢合上,孩子的哭声足以摧毁她世界里的最后一丝生趣。一半的小故事(5):
爱孩子,请先爱你的另一半
之前有一位妈妈发邮件求助,说有一次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当时孩子还带了一个玩具过去,刚好亲戚家的小弟弟看上了,非要不可。两个孩子互不相让,大人们劝了很久,孩子就是不给。这时候爸爸就说,“你是哥哥,送给弟弟,我给买新的。”孩子还是不同意。这时候不知道孩子爸哪里来的火,直接把玩具抢过来给了亲戚家孩子,还推了儿子一把。一边大声骂着:“上次刚跟你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今天就出来丢脸。”这时候孩子吓着了,躲进了妈妈的怀里。
回去的路上,这位妈妈跟丈夫说:“你最好给儿子道歉,一个3岁多的孩子维护自己的东西,有什么错,你什么时候能顾及孩子的心理呢?”丈夫却回了一句:“就你懂教育,少跟我扯那些没用的。我爸妈就是农民,我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结果儿子后来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东西被抢了都不敢吭声。
这就是当下很多家庭赤裸裸的现实:妻子积极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养孩子,还要承受丈夫的质疑和缺位。特别是在关系到育儿理念的时候,双方往往因为理念不合而争吵不休。
当然,我们的身边也有大量的好爸爸。所以当所有矛头都指向爸爸的时候,妻子也要反思,因为有一种情况是爸爸被人为地边缘化。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情形,夫妻俩为孩子的问题讨论时,很多妻子都是居高临下的样子,于是丈夫就本能地回避家里的事情,孩子的事,都交给孩子妈。最终,家庭氛围往往会不断趋于紧张。一旦妻子的内心不够强大,总有一天,会如同不断给气球打气一样,结果爆炸掉。
很多妈妈都会说,其实我明白啊,但是我做不到。就好比夫妻关系,当然重要啊。可有了孩子,总觉得孩子才是第一位的。眼前的那个男人浑身都是缺点。于是夫妻间除了谈论孩子、日常生活之外,少有其他亲密的沟通。当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时,家庭往往会出问题。
而这个时候,所谓爱孩子,往往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父母的相爱,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爱。
每一个家庭都会形成一个磁场。人与人之间会有情绪传导,像水波一样弥漫开来。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跟老婆吵架了。那我整个人感觉都乱糟糟的,没心情做事。就是孩子笑嘻嘻地找我,我也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而敏感的孩子能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当我跟他妈妈争论时,声音过大,他就会大声喊停。而我跟他妈妈有时候说只有我们懂的笑话时,小家伙也会跟着傻笑,甚至比我们还开心。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就爱你的另一半吧。
真的爱孩子,请先卸下你的铠甲和尖刺。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协调的。
因为有一个初心和目的都不能忘却——我们都爱这个孩子,是为了孩子好。那就少一点伤害,多一点包容和理解。要知道,天下还真没有绝对正确的育儿方法。不要居高临下地强迫妻子或者丈夫接纳你的观点。很多时候,像个朋友一样沟通,效果会更好。真的没必要为一件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心理学家林文采说过的一段话值得思考:“在一个小家里,如果父母很容易就在养育孩子的态度上达成一致当然好。只是两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想让对方立刻认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如果非得强求一致,甚至不惜破坏夫妻关系,那是絕对不值得的。关系,永远比具体的事情重要。”
一半的小故事(6):
一半先生
有一个一半先生,做事情经常做一半。他来挖土种树,挖到一半,不愿意再挖了。小树苗种的太浅了,没几天就晒死了。
一半先生
一半的小故事(7):
一半先生
有一个一半先生,做事情经常做一半。他来挖土种树,挖到一半,不愿意再挖了。小树苗种的太浅了,没几天就晒死了。
一半先生拿起裤子一穿,大叫起来:“怎么只有一条腿?让我怎么穿呀?”
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都还没吃饭呢,吵了一半,都饿的吵不动了。他俩心里都在想,这日子没法过了。可是该怎么办呢?他俩想到一半,都不愿意再想了。要不怎么叫他们一半先生,一半太太呢!
一半的小故事(8):
一半身体铸造的高大人生
她刚刚一岁多时,父亲就过世了。为了活下去,妈妈只好带着她和姐姐走进另一个家。在她12岁那年,妈妈也因病去世了。
妈妈走后,她变得沉静坚韧,她知道,她要学会撑家。她拼命地干活,家里地里不停地忙转。傍晚,她又跑到铁路上去捡煤核,这是穷家来钱的一个门路。12岁的她,已经累得昏昏沉沉、眼花耳鸣,但铁轨间的煤核还是看得见的,一粒煤核就是一粒希望,她不能倒下。她感觉是被一股大风刮倒的,接着是一座山压住了她。醒来时是在医院,两条腿齐根没了,她是被火车轧过去了,下半身稀烂,只能高位截肢。好长一段时间,她不哭不语有点吓人,姐姐和继父苦苦求劝时才勉强张口吃点东西。身体动不了,以死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很难做到。那天,她忽然想到一件事,才张口对继父说:我可以纺纱!继父愣了一下,流泪了。对她来说,只要有半个身体能干的活儿,就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她开始练坐,能坐稳就能干活,坐不稳就用架子围着顶着,纺纱,缝补可是,无沦她怎样拼命,家里还是一天比一天穷困。于是,本该是17岁花季少女的她,只能去福利院了。在见到院长的那一刻,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能坐着干活!院长流泪了,接她下来,笑了。茌福利院,她最痛苦的就是闲着。那天,她听见一个婴儿的哭声,凄惨揪心,她呼唤护工给她抱过来,她来哄。这是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弃婴,先天性唇腭裂。她一下子泪流满面,接过孩子搂在怀里,亲了起来。说也奇妙,女婴马上不哭了。她搂紧孩子哭喊起来:我要做她的妈妈!院长让她试了几天,终于同意了,让她照顾这个孩子。孩子口腔与鼻孔相通,她喂一顿饭要用一个多小时,用奶嘴一滴一滴地喂进孩子的嘴里,在这过程中她感到天大的幸福,可以用生命呵护生命的幸福。数年过去,这个女婴在幸福中长大了,唇腭裂也医好了,成了她第一个漂亮的女儿。这件事对她来说非同小可,她为活着找到了新的理由,她为半个身体的生命找到了完整而高远的理想。她乐观而多彩的人生正式开始了,决定就在福利院做一生不拿报酬的编外护理员。为了更好地护理孩子,她用两张小板凳练走路,双手按凳,腰腹甩动,走出第一步用了40天,无数次倒下,笑着爬起再练。几年过去,她这移凳甩腰的行走终于老练,她成了孤儿们最喜爱最亲近的妈妈,围绕嬉戏,晚上,她常是同时照顾几个婴儿,几张床连在一起,她爬来爬去一个接一个喂奶,再一个接一个哄睡哄抱哄不哭,越是不可开交她笑得越开心。孩子们都睡下后.她再忙别的,洗尿布、洗床单、备奶备食、缝补、织毛衣以爱心与快乐支撑的她,成了福利院不可或缺的义工,成了孤儿们寸步难离的好妈妈,也成了感动湘潭乃至全国的英雄女人。37年,她成了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所做的工作至少是10个健全女人的37年,仅她为孩子们做的衣服就足够装满一辆货车;为了患有多种怪病的孤儿,她自学成了有名的草药师,她用半个身体行走,上山采药救活数名垂危的孩子;她自学成了有名的按摩师,用上肢的两只手治好了许多孩子的不治之疾。她成了天下福利院绝无仅有的全能妈妈。她只是一个失去半个身体的福利院残疾人。然而,在所有见过她行走和护理孤儿情景的人们眼中,她是震撼人间的神奇女人,在130多个孤儿的心里,她是能量无限、高大无比的母亲。许月华,这个名字许多人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人间记住了。2011年,她说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最幸福的妈妈!这是她的自我评价,也是她最真实的生命支点。以自强和奉献凝成的爱心支点,可以让只有一半身体的女人铸成一座世人仰视的高大人生。一半的小故事(9):
目标等于一半生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斯尔曼是英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员。你可能无法想象,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登山者,居然是位残疾青年他的双腿患有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路很不方便。但是,他却创造了许多连健全人都难以成就的奇迹:19岁时,他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21岁时,他征服了著名的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又站到了他父母曾经遇难的乞力马扎罗山的最高峰上;28岁之前,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几乎都曾被他踩在脚下。
只是,令所有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位意志力如此坚强、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英雄,居然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选择了自我毁灭28岁时,他在自己的寓所里自sha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斯尔曼的遗嘱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他的父母也是登山运动员,不幸的是,这对夫妇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因为遭遇雪崩而双双遇难。当时,斯尔曼才11岁。为了纪念自己至爱的双亲,小斯尔曼决定遵循父母出发前对他的嘱托:如果我们不幸遇难,请代我们完成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心愿。因此,斯尔曼从小就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这目标不但是他生活的动力,还是他活着的意义。可是,当28岁他完成了所有的目标时,他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活着的理由了。他感到空前的孤独、无奈以及迷茫,于是绝望之下,他选择了自sha。
如今,功成名就的我感到无事可做了,我已经没有了新的目标。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一个人也便再无活着的必要斯尔曼在遗嘱的最后说。
大道理
目标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方向,缺失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变成了迷茫麻木的行尸走肉。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情势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
一半的小故事(10):
给马虎的一半的信童话
给马虎的一半的信童话故事马虎的一半: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你好不!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你知道你的到来给了我多少烦恼吗?你知道你做的事给我造成了多少的可惜吗?我想,你也该回过头来想想你犯下的错误了,你难道还不悔改吗?你难道还没注意到你造成的事故吗?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记得上次其中考数学,我专心致志地做题,又认认真真地检查,可当时你又来了,帮助一道错误的题从我的眼皮下溜走,把我考卷上的一百分改成了九十八分,哎,真拿你没办法。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有一次上学,你又浩浩荡荡地赶来了,害得我上学没带红领巾,扣了班级的纪律分,让我后悔不已,虽然你早把这件事甩到脑后去了,但对我,一个少先队员,没带红领巾等于破坏了少先队员的尊严,等于玷污了集体的荣誉呀!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自从有了你这个“伙伴”,我考试差不多从没有100分过,书包里的课本、本子全都是脏脏的,就连最重要的语言书也折了几个角,虽然已包了书皮,可是封面也很肮脏,布满了黑点儿,还好,快放寒假了,书也快学完了,但又有一堆新问题出现了,那就是面临着“可怕”的期末考试,到时候你会不会再来呢?我希望你永远也不要出现,那就无大碍了,我可以轻松过考试关,不留下任何遗憾了,但我知道这暂时还是白日做梦,但我相信我一定能行的。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好了,时间不多了,咱们就谈到这里,最后再说一句,希望你远走高飞,别再回来!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聪明懂事的一半 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2011年10月9日b4y童话故事_童话网
一半的小故事(11):
喝过一半的咖啡不能退
有个德国少年一直梦想着能在拜仁慕尼黑俱乐部踢球,因为拜仁慕尼黑是德国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11岁那年,少年凭着出色技术,向拜仁慕尼黑迈进了第一步幸运地被选进俱乐部青训营。
在那里,少年非常勤奋,除了每日的足球训练之外,每周他还要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训练场之间,以便完成中学学业。经过八年刻苦训练,少年在青训营中表现十分突出,在训练场上,跟巴拉克、马凯这样的球星对抗时,也常常不落下风。少年的出色表现很快引起慕尼黑1860、斯图加特和霍芬海姆等俱乐部的关注,纷纷派出球探进行暗中考察,其中霍芬海姆表现出极大诚意,派出资深球探彼得斯密会少年。在一家咖啡馆,彼得斯开门见山,表示希望少年离开拜仁青训营加入霍芬海姆俱乐部,而且答应签一份薪酬丰厚的合同,许诺给他比在拜仁多得多的出场机会。这样的条件的确非常诱人。要知道霍芬海姆当时可是一支正处在上升期的黑马球队,刚刚夺得过德甲半程冠军,是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球员做梦都想去的球队。再则,少年与拜仁的合同也即将到期,将来完全能够以自由之身堂而皇之地转会。所以,彼得斯说出提议后,自信满满地望着少年,以他多年球探的经验,他认为眼前这个少年应该会很爽快地表示接受。可是,他预感错了。少年并没有马上答复,而是端起面前的咖啡杯,喝了一大口,然后问彼得斯:您看,我这杯咖啡还能够退掉吗?彼得斯摇摇头,说:当然不能,你已经喝了一半。少年把手一摊,说:没错,对于我来说,拜仁就是这杯咖啡。 说完,少年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彼得斯尴尬地望着他的背影,一脸沮丧。事后,有一家消息灵通的媒体采访少年,问道:从目前看,你在拜仁所处的位置并不理想,而在霍芬海姆显然会好得多,可是,你拒绝了。宁做凤尾不当鸡头,你是怎么想的?少年坦诚地说:霍芬海姆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在拜仁已经待了9年,在这里,我感觉一切都很好,今后我还期待能够在这里获得更多成就。拜仁慕尼黑的老板得知这背后的故事,对少年的忠诚十分赞赏,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很快,少年便得到了一份为期2年的新合同,并成为了拜仁慕尼黑重点培养的球员。从此,少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他成为了最年轻的金靴奖得主;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小组比赛中,他完成了本次世界杯第一次帽子戏法,带领德国队4:0狂胜葡萄牙队。他就是德国足球巨星托马斯穆勒。拒绝诱惑,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少年时期的托马斯穆勒对拜仁慕尼黑俱乐部所表现出来的忠诚,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他最终走向成功的基础。法国著名作家爱弥尔左拉曾说:忠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是的,一个人只有具备对团队的忠诚,他才能全心全意地去为团队贡献力量,也才有可能创造奇迹,赢得荣誉。一半的小故事(12):
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
有一个人做事情经常做一半,大家都叫他一半先生。
你瞧,他走过来了。哦!他来挖土坑种树。刚挖到一半,他不愿意再挖了。拿过小树苗往浅浅的土坑里一埋,转身走了。 一半先生刚转身,小树苗就站不住了,慢慢倒了下来,没几天就晒死了。 一半先生把房子盖到一半,就不愿意盖了。那座房子只有几堵墙,没有门,没有窗,也没有屋顶。雨天,一半先生淋得象落汤鸡。刮风天,一半先生冻得格格发抖。 一半先生还有一个做事也做一半的老婆。 早晨,一半太太起来做饭,她把水和米放到锅里就不管了。 一半先生过来吃饭,一掀锅盖,大喊起来:你做饭,怎么不烧火呀? 一半先生要出门,拿起裤子一穿,又大叫起来:怎么只有一条裤腿?做了一半的裤子,让我怎么穿呀? 一半先生见一半太太不理自己,更火了,扯开嗓门嚷嚷:做饭不点火,做裤子只做一条裤腿。哪有你这样的人,什么事都做一半。 一半太太也火了,瞪大眼珠子嚷嚷:你不也一样!挖坑挖一半,盖房子也是一半。 一半先生气得脸通红,大喊大叫:你还有理了!你还有理了! 一半太太也大喊大叫:就是有理!就是有理! 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都还没吃饭呢,吵了一半,就饿得吵不动了。 一半先生想:娶了这么个一半太太,这日子没法过了。 一半太太心里也在想:嫁了这么个一半先生,这日子没法过了。 没法过日子了,改怎么办呢?他们俩想到一半,就都不愿意再想了。要不怎么叫他们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呢!一半的小故事(13):
一半悬在桌外的酒杯
有一位女演员对美国着名女演员班克黑德(1903―1968年)大出风头很不服气。一天,她对别人说:班克黑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时候我都可在台上抢她的戏!
班克黑德听后不屑地说:没什么,我甚至在台外也可抢她的戏!不久的一次演出就证实了她的能力。
那次的演出有这样一幕:那位夸过海口的女演员担任主角,演一个全神贯注打电话的角色,而班克黑德扮的是一个一闪而过的角色――因受不了那无聊的闲扯,搁下正喝着的一杯香槟酒悄然退场。事就出在杯子上:她好像随便地将酒杯搁在桌子的边缘,一半在桌面上,一半悬在桌外。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酒杯上了,紧张得连气都不敢喘,生怕它掉下来。这样,主角的戏就很少有人注意了。
事后,那位女演员才发现杯底粘了块胶布让酒杯能悬固在桌沿上。
一半的小故事(14):
百折不挠,成功一半
我祖籍山东,出生在上海,后来到了北京。小时候妈妈给我起了一个小名,叫老闷儿。什么意思?就是我话少。
但是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我的性格基本形成是当兵之后。1970年,我十九岁,加入了四十集团军野战军工兵连。十年的基层连队的从军经历,见识了很多生死场面,彻底改变了我的性格。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以工兵连指导员的身份再次参加抢险。7月28日地震发生,我们7月29日开拔,是第一批进入唐山的部队。当时天气非常热,赶到抢救现场我们才发现身边全部都是开始腐烂的尸体,我带领士兵拼命清理,吃饭、睡觉都是在尸体堆的旁边。
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坚强,在让人眩晕的酷热中,年轻的士兵们吃着变质的食物,呼吸着恶劣的空气,基本喝不上水,但是大家都在拼命。当时,我有一个体会,我们为生命尊严做得越多,我们的人格就越完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崇高感,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周围的人。
撤退的时候是10月21日,历时将近三个月时间的抢险啊,把世上该吃的苦都吃得差不多了。回来之后,我妈说我:闷儿瘦得厉害,两手十个手指头的指甲都磨掉了一半,指头肚上全部结痂。
这些经历跟我目前干的行当距离十分遥远,但是我觉得,这些经历对塑造人的性格,对培养男人的坚毅有很大帮助。我特别喜欢百折不挠这个词,无论什么事情,能做到百折不挠,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一半的小故事(15):
曾梵志:金钱这一关我过了一半了
我从小记忆力好。亲眼所见的支离破碎的记忆,一闭上眼,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人的极限我都经历过,饿得不行,隔着玻璃看冒热气的包子,想吃,但是没钱。16岁在印刷厂,连着3天熬夜加班,体力透支,不停搬东西,累得可以在任何地方睡着。冷得不行,没有衣服穿,还得站着,恨不得晕过去。然后回头看,从零开始,到现在什么都有了。我觉得我不怕失去什么了。金钱这一关,我过了一半了。——曾梵志
“纽约再好,好不过西班牙。”曾梵志说。“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画廊,你感到你是在‘做生意’,而在西班牙,你会觉得问价格是失礼的事。”面对低调的西班牙贵族时,他意识到某些人的张扬实际上是多么粗鲁,“当你胡说八道时一定要小心些,因为你谈论的名画可能就在他们家的走廊挂着。”
他有过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建一个有国际水准的个人美术馆。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这样的事。他刚花3000万人民币买了一个法国国宝级艺术家的代表作,另外还买了一件越南的“顶级艺术品”,类似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他大约收藏了20多件。
“画画的高手”放弃学业混社会
曾梵志出生在1964年。“文革”后期,人人自危。“我看到抄家、搬东西,我们围观。有亲戚让我在自家阳台上喊‘打倒某某某’,我也不明就里地喊了。我妈说,她最害怕的是别人剪了头发,赤脚站在晒到40度高温的石头上。”
他从小知道自己是一个漂亮的小孩,受人关注,这让他敏感、拘谨又害羞。日后才意识到,艺术家必须自恋,偏执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他爱做白日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糟糕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妈妈最害怕的是开家长会,因为别的家长会说,“看,那就是曾梵志的妈妈。”
他非常怕黑暗,若是突然停电,他能想象出鬼怪的形状,站在楼梯口放声大哭,大人匆忙跑上楼去安慰他。但他又对血腥的东西有异乎寻常的爱好,喜欢到医院看人缝针,缝一下,他的心紧一下,越是害怕就越想看。“小孩子突然死了,大人在哭,而我在场,这情景没法忘记。”若是哪里出了车祸,死了人,他们会飞跑去围观。他挤入人群看死尸,后面的大人使坏,轻轻一推,他就倒在冰冷的尸体上。日后这些经历都将作为坚固的记忆,进入他青年时期的画作。
画画是“业余爱好”,至少证明此人品行不算太坏,不致出去打群架,或因偷盗被枪毙。长江边的孩子,每年都有淹死的,忽然之间就会少一个朋友。
他初三就放弃了学业,在一印刷厂工作,“开始混社会”。往后几年里,他的青春期具有敏感、躁动、狂热的气质。武汉搞艺术的人挺多,还分帮,武昌帮、汉阳帮、汉口帮。他住在人民巷33号,作为“画画的高手”,属于一个小帮派。最具市民气的武汉,有着像上海外滩一样漂亮的老建筑、老洋房,在上世纪80年代,艺术氛围竟出人意料地好。
在教室里悬挂过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画像,深深烙入童年记忆,他让他们进入了他的画;他还画过邱少云、黄继光这些英雄人物;《最后的晚餐》画的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参加“晚餐”,大队长主持“神圣的”餐会。
曾梵志时常去北京。1984年,北京有蒙克的展览、赵无极的展览、劳生博的展览,这无疑让他感到震惊,这些现代艺术与官方长期宣传的艺术形态相去甚远。只要有重要的展览,他就一定要坐绿皮火车去北京。有时买不到坐票,就蹲在一个人旁边,盯着他看,等着对方下车。
1991年,曾梵志狂热地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发表,投稿到了《江苏画刊》。刊发时,他整个晚上没法睡觉。夜里两点拉开灯绳,重新端详杂志上的画和自己的名字。他拿到了300元稿费。在那时,300元意味着“可以请你吃顿好的”。
居委会大妈都知道我是搞艺术的
曾梵志用张颂仁付的钱在香港买了一套昂贵的西装,在后来的一些故事里,这套西装被演绎成“3套”。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有了一套西装,穿着西装,在武汉的街头,意气风发地骑自行车。
他没有参加过体制内的展览,“如果能入选全国美展,也许还能评为副教授。那时我们听说,谁入选了,就能分到一套房间,带有抽水马桶。”
1992年,他参加了“广州双年展”,和他的前辈王广义、张晓刚等一起。他26岁,极度狂妄。“我应该得一等奖,”曾梵志对记者说,“现在我还这么想。近20年过去,当年站在奖台上的人有些已经消失了,其中那些最聪明的人都出国了。”
怀着所有外地人共有的野心,1993年,他带着母亲给的100斤粮票,在三里屯租了一间小平房。他没去圆明园,因为在那里,大多数人“只是希望活得像一个艺术家”。“那时三里屯一个酒吧都没有,晚上走路,走很远才偶尔看到对面有一个身影过来。”居委会大妈卷着大舌头说,“这是一个搞艺术的。”这让他感到北京还是很不一样,北京居委会大妈比武汉上过大学的人更能理解他是“搞艺术的”,而不只是“疯子”。但他也害怕被盘查暂住证。最苦闷的是没人来看他的画。有一次,他听说艺术圈很重要的某某某要来北京了。他攥着BP机等了两天,等着被传呼,BP机死活不叫。要交下个月的房租了,他在街上游荡着,不敢回家。年轻的妻子坐在门口,大冷天洗衣服——他们没钱买洗衣机。
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少年一样自恋,曾梵志一直都在画他的自画像:没有表情的脸,杏仁般的大眼睛,红色嘴唇,紧张、不安的姿态,过分庞大的手。
许多年后他的身价高起来了,有人哭着喊着来求画,说,“我本来想在卧室放你和张晓刚的画,但现在只想放你的画。”他抵不住恭维,把画低价给了对方。“第二天,却看到那画被拍到了几百万。最生气的是,别人挣的钱也记到我头上。”
他不是没有虚荣心的。后来媒体不但登他的画,还登他的照片,他会想,我该选一张什么样的照片呢?是站在画前,还是拿着一枝画笔?时尚杂志说他用香水、抽雪茄、穿名牌袜子,像一个贵族,“还有人说我开悍马,我怎么会开悍马呢……但我不能说我不喜欢悍马,这样会得罪我那些开悍马的朋友……”
链接:
曾梵志部分作品拍卖情况
《最后的晚餐》:1.8亿港元
《面具系列1996NO.6》:7536.75万港元
《A系列之三:婚礼》:4025万港元
《协和医院》:3416万港元
《飞了》:3986万港元
《自画像》:3762万港元
《豹》:3600万港元
1996年《面具系列》:3090万港元
《面具系列1998五号》:3090万港元
《江湖》:3011万港元
2000年《面具系列》:2530万港元
一半的小故事(16):
分你一半炒青菜
一次,著名作家王安忆到外地出差,到达目的地时刚好是午饭时间,她便走进一家小餐馆点了份炒饭。不一会儿,餐馆里走进一位满脸病容的老妇人,她点了炒青菜和豆腐汤。菜端上来后,老妇人突然求助似的对旁边的中年男子说:“我把青菜分给你一半,好吗?”说这话时,她还举起筷子,证明自己尚未开动。男子忙说自己也点了青菜,婉言谢绝了。
老妇人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几个年轻人,他们见老妇人这副样子,有点害怕,赶忙笑着说不需要。老妇人有些沮丧,这时,她看到了独坐一桌的王安忆,便向她走了过去。王安忆早已将整个过程尽收眼底,看着老妇人满头的白发和充满期盼的眼神,她心中一动,收下了半盘炒青菜。老妇人脸上顿时绽放出满足的笑容,她开心地说:“其实今天是我70岁生日,可孩子们都不在身边,我就想找人一起吃点东西,只有你愿意跟我分享,谢谢你。”王安憶非常吃惊,她只是不想让老妇人失望,没想到背后竟有一个这样温暖的故事。那一刻,她的心里因为接受了这半份青菜而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生活中,很多人表示出来的善意看似古怪,实则单纯美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真诚而坦然地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