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刘小东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因画画在故乡小镇受尽赞美的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土:城市的同学酷酷的,比较洋气,讲究留长发。说话开玩笑,不爱认真交流,不爱答理别人,开口塞尚,闭口个性,我只会画点水彩画,根本不知道个性这个词。
17岁的心高气傲的少年较上了劲,穿奇装异服,留长发。课上多是写实训练,课后他迷恋过抽象艺术,尝试过纯粹的形式探索,搞过行为艺术,在身上涂了墨汁印在画布上。
附中毕业,刘小东考进了中央美院,但仍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困惑持续到大学毕业,毕业设计完成,他闲下来写生: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喻红和一个朋友站在打开的窗前。如果按照原来的构想,重点是两个人,背景可以简化,画出光线感觉就可以。但那天刘小东不停看窗外,把人物与室外风景都画得很清楚:他突然发现,绘画并不需要一个中心点,可以乱叙事,看似不搭的人物与背景会自动发生交流。事物是有意义的,你把它们认真画出来后,别人就会产生联想。
他带着这一发现毕业,留在美院附中当老师。1990年,陈丹青在美--国唐人街一家书店里,看到《美术》杂志扉页上,两名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站在红砖房前,远处是田野;阳光下的青年凝眉垂目,无从开口似的,女孩半边脸在阴影里,表情滞重,画名却是《田园牧歌》。
我当时想,中-国出了个天才,画得这么好。下午看到的,晚上一回家就给小东写信。
当时刘小东正筹办五月份的个展。在全国美展那些凌驾于普通人的艺术品中间,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出于对各种组织系统的反感,他决定单干,比较自由,可以把握自己的走向。这次画展堪称轰动,除了校内本专业的,校外也来了不少人,搞戏剧、搞电影的,甚至很多普通观众都来看。
刘小东画周围的人,画眼见为实的生活。这种绘画风格的出现,在当时确实很新鲜。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他不再画熟人:我害怕画我的朋友以后,这个作品会变为商品,我会非常不好意思面对我画过的人,我以前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以前艺术是不能换成钱的。
汹涌吞没一切的市场经济使他把眼光转投陌生人:行走中的盲人,火车上的牌局,睡觉的民工,一切百无聊赖的小人物。随着视野扩展,他能将这些普通人置于更大的环境。2003年他画了三峡移民,2004年画金门军人,2005年的《温床》1、2号分别取自三峡的农民工与曼谷的性工作者。2006年,他的《三峡新移民》拍卖出2200万元的高价,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最高纪录。
随后,他在新北京画廊的墙上画了十个学生,尹吉男配以文字,展出结束后全部抹掉,这一次被作家阿城全程摄录。画完了都把它毁了,做一个可以卖的展览是个羞耻。刘小东回忆说。
2007年,刘小东辗转青藏高原,探讨农业文明与工业社会的关系。在画作《青藏铁路》里,海子笔下的德令哈,已被大型工厂占据。而玉树的《天葬》,天葬台不远处是正大兴土木的机场。2008年他还跑了国外很多地方,画了罗马的市民、美--国的学生等。2010年4月,他为上海双年展画了《出北川》与《入太湖》,肇因是汶川地震与太湖蓝藻。
刘小东又回到位于辽宁的小镇金城,为金城小子系列做准备。他画的时候心无旁骛,金城的变化,KTV、台球厅、朋友家,也安排朋友仍站在巷口田间做模特有人称他的画有温度,他认为这种温度来自金城:小地方来的人,对物质有迷恋。因为物质匮乏,反而会观察得细一点,注重物品的质感我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故乡的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