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6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条关于尽头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1):
幸福啊,为什么总站在痛苦的尽头
痛苦的爱情能熨平一切创伤,康儿感到了生命中围绕着玫瑰的馨香。无论在他面前开心地大笑还是伤心地落泪,无论是娓娓地倾诉还是专注地聆听,心情都是那样的放松。康儿坚定地选择了死的时候,是一丝的爱把死击了个粉碎。有希望的人会比绝望的人更加坚强,在与明分手的瞬间,康儿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就算只为这一夜,就算只为他。风雨过后是彩虹,康儿成为了明美丽的新娘,她说她听到了自己心儿的歌唱。
生儿育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应该是女人最伟大,最幸福的时刻。结婚不久,康儿为明孕育了新的生命。康儿说腹中的乖女儿常常默默地给她传递喜悦,像娇嫩的花蕾慢慢成长,等待绽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十月怀胎,就在康儿将要亲吻女儿的那一天,医院的误诊让孩子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用泪水这无声的语言为只来了这个世界一天的女儿饯行。 梦中女儿像天使一样地在花中飞舞,醒来飞舞的花像天使一样的女儿。 悲痛的心一直到康儿有了现在的聪明可爱的儿子才得以缓解。就在康儿沉浸在亲昵爱子的喜悦中的时候,却被公婆当成了家贼,于是被迫离开了公婆的家,抱着周岁的儿子整整流浪了7天!康儿自幼就渴求亲情,做事情始终抱着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回报她的竟是这样的结果。她对人间处处有真情产生了怀疑,为了儿子和老公,她告诉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康儿一路走来,直到有了现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在经历了许多的痛苦之后,康儿对幸福的理解更现实、更真切、更深邃了。 她说:即便是苦难,那也是在你拥有了生命之后才能拥有的权利!平安, 原来才是人得到一切的根本!于是,我不再去记恨任何人,不再对过去的一切耿耿于怀!于是我成了今天最最快乐的我!无论是开心还是失意,我都能坦然面对。
有了这份痛苦尽头才得来的幸福,康儿说她感激明,是他像磐石一样坚定的爱她、支持她、信任她,为她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康儿说这她这就很知足了。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康儿说平安就是福,加上快乐就是幸福。 其实,康儿还应该感谢勇气二字,它是逆境中的光明。
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2):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
临终前,穆旦留下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唐璜》的译稿。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26室648号。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天津和河间等府盐浦同知等职。1935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3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大半年时间里,穆旦随着学校从北京到长沙,又从长沙到昆明,其间经历了数千里难以想象的长途跋涉。抗战时,清华南迁。学校从长沙迁往昆明的时候,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步行团1938年2月19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期间步行路约为1600多公里。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长沙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的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那页撕去。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腿快的常常下午两三点钟就到了宿营地,其他人陆陆续续到达,查良铮则常要到人家晚飨时才独自一人来到(洪朝生)。正是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艰苦付出的苦学精神,日后的穆旦才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无论在长沙还是昆明,当时的办学条件都极其艰苦。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燕卜逊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袁可嘉、郑敏等后来的九叶派诗人,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3月,穆旦即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穆旦任随军翻译,远赴缅甸抗日战场。穆旦跟随杜聿明的中路远征军第五军新编第22师。军队入缅作战半年,当时正值东南亚雨季,致使军中因疫病流行和饥饿难耐而损伤大半。六七月间,缅甸几乎整日倾盆大雨,穆旦所在部队当时正身处原始森林之中。蚂蟥、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热带小虫数不胜数,因此疟疾、痢疾、回归热等传染病几乎不可控制,尤其令人恐怖的是吸血蚂蟥和蚂蚁。杜聿明将军曾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书中,将此惨不忍睹的场景予以记述,一个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蟥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成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沿途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一地白骨,仿佛活脱脱的难以置信的人间地狱。当时穆旦的马死了,传令兵也死了。穆旦拖着肿胀的腿在死人堆里艰难行进,有时近乎爬行。除了战争以及雨季和疾病的考验,最让穆旦等将士们难以忍受的则是饥饿,其中最长的一次有14天没有补给。穆旦和其他士兵不得不发了疯似的在山中和森林里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比如野果、蘑菇、芭蕉、老鼠、蛇、青蛙。穆旦随军在森林中步行4个月,九死一生,到达印度。1943年年初,穆旦从印度辗转归国。他将入缅作战的经历写进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长诗《隐现》当中。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崩溃的峰顶让我静静地哭泣。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攻读英文系硕士学位,并与早在国内相识的周与良在杰克逊维尔完婚,课余时间他不停打工以维持生计。艰苦的求学生活、参加抗日远征军的经历,以及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使得穆旦一直有强烈的回国冲动,而在回国的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甚至与周与良产生分歧。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所以当时很多同学以及朋友都以为他是我*-党。穆旦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气氛,远在国外的他,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穆旦苦修俄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1950年穆旦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俄国文学,并背诵下整部俄语辞典。1953年年初,在他不断努力与争取下,历经周折,终于与周与良回到中国。回国后,穆旦一直从事外文翻译和教学工作。并最终选择了和妻子一起到南开大学任教。然而平稳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1954年,穆旦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被列为审查对象,受到不公正待遇。在肃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穆旦和妻子都遭到批斗。在如此酷烈的时代语境下,穆旦虽然被迫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他仍不肯放下手中的笔,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和文学翻译。文革开始时,南开大学有100多位教授和干部被打倒,穆旦也因远征军问题再次被划为历史反革命。穆旦家首当其冲,被抄家。据周与良回忆,抄家的次数太多,不仅日常用品和衣服、被褥被当作四旧拉走,而且很多手稿和书籍几乎被洗劫一空。让穆旦稍感安慰和庆幸的是,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走。造反派在房间里四处贴上标语,砸烂反革命分子查良铮狗头。穆旦被派去打扫图书馆、校园道路、厕所和游泳池。每晚回家,看到家中一片狼藉。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3):
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这句话很有意思,让人看了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已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给心灵一个修禅打坐的时间。或许换种方法,或许换种角度,或许换条路来走事情便会简单了许多,如果我们走的太快,要停一停等候灵魂跟上来。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的依据名言。
只是不要让自己一直的陷在痛苦的深渊中,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放手并不代表你的失败,放手只是让你再找条更美好的路走!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当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放弃已经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一种最好的幸福。放弃了恨,留下的就是爱,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华丽的背影,让心灵的负荷轻松而灵动,心中留下的应该是那种淡然,当时间静悄悄的滑过,那样一种感觉,已经随着时间而慢慢走远,心中维存一种叫爱的东西。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
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较的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放弃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放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中,得与失,也发生在一闪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要失去什么?见仁见智。人生苦短,我们只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其实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有何妨呢?得不到和已经失去固然珍贵,但这并不是最珍贵的,人间最珍贵的应该是把握好现在你手中的幸福,好好啊珍惜眼前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着时间调整自己的生命点。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了绿色,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太阳。却换来了繁星满天,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思索的。该得到的不要错过,该失去的,洒脱得放弃,不必太在意,拥有时珍惜,失去后不说遗憾;过多的在乎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释然。
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4):
彩虹的尽头
哇!獾和狐狸喘着气说,好美啊!
一道明亮的清晰的彩虹像宝石项链一样挂在天上。
彩虹的尽头
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5):
开往生命尽头的出租车
我有个朋友,姓朱,到如今开出租车已有十几年了。京城的大街胡同宾馆酒店机关单位商场小区,全在他的肚子里烂熟于心,客人只要是准确无误地报出地名,他就会快捷平稳地把你送到地儿。
不过,老朱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不,前前日子,他就遇到这么件让他窝火的事儿。那天,有位中年男子扬手打车,老朱闪着蹦灯儿靠路边停下。那人把行李包放入出租车的后背箱后,上了老朱的车。老朱问:您到哪儿?那人把身子往背上一靠,懒洋洋地说:生命的尽头。 老朱一听有点懵,以为没听清,又问了句。 那人有些不耐烦看了看老朱,大声地重复着:生命的尽头。 老朱这回听清了,心里却更懵了,琢磨来琢磨去的,也想不出这是个地名,还是个酒店的名字,更让他疑惑不解的是,京城的有权有钱有才有个性的人再多,也不会起这么个不太吉利的名字吧?搜肠刮肚想了一溜够,还是没有结果,只好硬着头皮又问了一句:这生命的尽头在哪儿? 那人把嘴一撇:亏你还是北京的出租司机!连生命的尽头都不知道?八宝山呗! 老朱心里这个气呀,真想把这家伙哄下去。想想自己干的就是伺候人的行业,他忍了,嘴上不说,心里暗骂:臭小子,跟我打什么哑迷?亏得你说是生命的尽头,你要说是生命的源头,我还得往你娘的肚子里开呢!(原创文字行者轻松)行者轻松:姓名李洪波原创写手,供职于中艺文化传媒公司。作品见于《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多家报刊纸媒。本文为行者轻松原创,版权为个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出自《一品故事网》并标明作者。任何不署名的转载和未告知本人的出版均视为侵权!纸媒刊载,敬请告知本人。QQ:823466292
小故事_尽头的故事(6):
我和你在河两岸,但河终有尽头
“曲曲池边路,春来少人行。……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这首《无题》于2005年首发于北大未名BBS诗词歌赋版,曾一度被误传为“中国最美古诗词”之一。结尾一句“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更是让无数两地分離的恋人咀嚼回味、唏嘘不已。
后来有人将原作改为“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一字之差,已不再是屈从命运感慨落泪,而是坚定昂扬直抒心志。
只是“不”也好,“皆”也罢,真正分开我们的从来就不是山海。对的人不会单纯因为相隔万里而放开彼此,错的人也不会仅仅因为勇于对抗距离就修成正果。
独自旅居国外的第一年,我遇到了M先生。最初不过是在网上认错了人,后来这认错的人就将错就错地留在了生命里。与M先生相隔的2094公里并没能阻止我们从早到晚地发消息、传照片、通视频,以及满腔热情地计划共同的未来。然而渐渐地,争吵后的互相安慰变成了两相沉默,意见相左时的相互倾听变成了刀枪攻伐。M先生先是想要独自重返校园再读8年书,再是想要一辈子环游世界四海为家。每个愿景都有各自的动心处,只是我已经不再在他所谓的未来里。
告别M先生的一年后,L先生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又一段相隔6054公里的异地恋,我迟疑,L先生也并非全无犹豫。然而担忧是真,想留住对方在身边的愿望也是真。直到一个闷热无比的夏夜,L先生发了长长的语音消息给我:“一开始我没提出确立关系,是怕你想着我在这里等你,会觉得有压力。我怕这份压力会让你慢慢地不再喜欢我,最后让我失去你,于是想着先就这样陪着你。可是后来想想,你孤身在外无依无靠,压力也不会小。如果是这样,那就和我在一起吧。总之无论如何,我只希望和我在一起你不会有任何压力。”
还没彻底回过神来,他的又一条消息跟过来:“没有必要惧怕未来。只要现在喜欢,现在爱,就好好在一起。否则,连现在都把握不住,还谈什么未来?”手机那一边他坚定的语气,就这样抚平了夏日带来的燥热和未来给予的不安。
是的,我没法在他加班到深夜时为他揉揉肩膀,他也没法在我生病时为我端水递药。可我会在拿到第一笔工资的日子,冲到商店买下心仪已久想要送给他的礼物;他会在冬夜里开车回家的路上,孩子气地把我的名字写在窗玻璃的雾气上,好像我就陪在他身旁。
在这个异地恋越来越普遍的时代,距离会锐化一些问题,也会掩饰一些问题,许多时候,“对”与“错”不再那么容易分辨。然而,即便两地分隔的现状暂时无法改变,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可以让抱怨、猜忌和疏远摧毁彼此也耗尽自己,也可以利用分开的每一天充实自己、关心对方,共同等待重逢的那一日。这个年代最美的爱情,莫过于分开时各自精彩,一起时天下无敌。
《阿狸·梦之城堡》中有这样一句话:“阿狸妈妈和爸爸在结婚前曾经分开两地,阿狸爸爸在写给妈妈的信里有一句话:‘我和你在两岸,但都要相信河终有尽头。’”惟愿河终到尽头时,我能在你脸上看到期待已久的微笑,在你眼中看见变得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