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之前,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会场的回响。
当时,社会上对山沟里打出来的共--党有一种说法:打得了天下,管不了天下,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会议内容再好,如果人家不知道你说什么,听不到你说什么,这个会议就是失败的会议。如果因为会场的回响而听不清楚,这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而是影响新政协形象的政治问题了
1949年8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和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正在秘密地、紧锣密鼓地进行。
会场的扩音、通信技术等保障工作,由军委总参通信部统一负责。新政协6月份在怀仁堂召开的时候,声音就已成了问题,不过那次人数少,大体上还说得过去。但要开全体会议,声音问题肯定不行。任务落在了军委通信部身上。
聊出来的灵感
军委通信部部长王诤第一个想到的人叫傅英豪。傅英豪和他的夫人唐旦都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的学生。他们曾被周恩来派到延安创建新华广播电台,从那时起一直在王诤的领导下工作。
此时距怀仁堂开会只有一个星期了,但傅英豪依旧是一筹莫展。大会筹委会的人和俱乐部主任钟灵都愁坏了。这次傅英豪也真着急了,于是便组建了一个试制小组。
傅英豪挑选的试制小组共5人。他的夫人唐旦也在其中。
傅英豪看完整个怀仁堂的内部构造后,将喇叭放在左、右、头顶和后部,试尽了各种办法,但到处乱撞的回声仍然消除不了。
回音怎么消除?一次吃中午饭时,大家聊天,聊着聊着,不知是谁提起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以及作战的16字口诀,这时有人冒出一句:化整为零。傅英豪听到这句话后,眼睛一亮,来了主意。他说: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没有声音还会有回声吗?傅英豪话音刚落,他的夫人唐旦冲他说道:这不是废话嘛,没有声源,哪来的回声。但唐旦的话一出口,又感到有些后悔,她此时也明白了傅英豪的想法了,于是,便又说了一句:你就别卖关子啦,快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傅英豪通过化整为零这句话,得到了启发,由此联想到数学上渐进的原理和无穷大、无穷小的极限原理。他说:声音大回声大,声音小回声小。如果化整为零,把声源切割到最小,回声不就自然消失了么?试制组的同志们听完他的想法后,都觉得有道理。
化整为零
既然有道理,那就赶快行动吧。他们从北小街禄米仓的器材仓库拉来了g*-党留下的海军舰艇的扩音设备。这些扩音设备与众不同,它不仅是美--国货,还比别的扩音设备多几个喇叭,一般扩音机只有一两个,而它有9个,俗称九头鸟。
傅英豪将怀仁堂分为相等的9等份,每一份吊一个喇叭。人的听觉构造是接受前面传来的声音。声音不是直接通过空气,而是几经反射传到人的耳朵里。而傅英豪则有意违背人的生理构造,使回音不能完全进入耳廓。加上人本身就是吸音体,地上又铺有地毯,故从高处下来的声音只能激起很弱的回音,这回音人是几乎感觉不出来的。
忙了整整一天,直到深夜,9个喇叭全部安装完毕。开启设备,傅英豪在怀仁堂各个角落试听了一下,还真成功了。
怀仁堂的音响问题解决后,王诤如释重负,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不仅台上能使用这台扩音器,台下自由发言也要能使用这台扩音器。
王诤同样将此任务交给了傅英豪。傅英豪再次来到怀仁堂,开始琢磨办法。最后,他同样运用了化整为零之法,在怀仁堂侧面的厢房里安一台100门的电话总机,然后把怀仁堂切割成几十个小区,编上号,台下哪个小区有人发言,值班员透过玻璃看到后,就对应该小区插上塞绳,断开主席台,台下的即席发言便清晰地传遍全会场。
傅英豪和他的同事们按此法接好后,试验了几次,效果很好。这项任务又一次圆满地完成了。
保证供电
忙了几天几夜的傅英豪,本想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没等他离开中南海,周恩来又追加了一项任务:在怀仁堂举行会议时,无论如何要保证用电。
刚刚解放的北平,断电是经常的事。如果会开半截儿停了电,那不就砸锅了吗?周恩来虽已命令华北电力局在会议期间要全力保证供电,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为防万一,周恩来又一次下令王诤搞一套备用发电机组,以确保断电时间不超过3秒钟。
这项任务自然还是傅英豪的。但这一任务相对于前两项任务而言,难度小多了。很快,傅英豪就搞好了发电机组。但在使用上,需要值班员有着很强的责任心,要全神贯注,眼疾手快,保证在市电中断的刹那间启动备用发电机。
突然断电的事还真发生了。当时的值班员申仲义,自始至终将一只手放在闸台上,在断电不到2秒时,备用发电机就合上了怀仁堂的电网。这是瞬间的事,在怀仁堂里开会的政协代表们谁都没有感觉到。但在怀仁堂会场里巡视的傅英豪感觉到了,他急忙奔到电机房,握着申仲义的手,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数年之后,申仲义当上了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为表扬傅英豪他们的功劳,怀仁堂声音试制小组获得了一尊集体银奖杯,上面镌刻着参加试制者的名单。第一个是傅英豪,第二个是唐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