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睡前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一边工作一边体验人生,才是真正的间隔年

最近壮游(Gap Year)的话题很夯。原因是有位女生在网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她在26岁暂别工作,展开一年环球旅行的壮举。虽然这篇文章基于某些原因,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感,但我还挺想聊聊Gap Year这件事,以及分享我类似的经验。

一生中能有机会来段Gap Year(中断学业或工作,去从事截然不同的事情,藉以定位人生方向)是很不错的。以前一位老美同事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对人生很茫然,无所适从。于是就像贾伯斯一样,跑去印度壮游一年。他目睹成千上万印度人,因为缺乏干净的饮水衍生出许多疾病。于是他回到美--国后,决定攻读水处理,立志要为人类提供干净的水源,一整个就是超级励志的故事!

至于我自己,没他那么屌,但也确实有类似Gap Month的经验!第一次是在硕士毕业,等当兵的那段时间,我主动跟教授争取到一个机会,到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因为役男不能出国,只能用学术的名义,所以这对我是个难得的机会。后来我在美--国西岸待了一个多月,拜访了几位亲友,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国,留下很棒的回忆!

第二次经验则是在芝加哥拿到硕士学位后,开始工作之前,我在美--国到处游歷一番,其中花了将近一个月待在温哥华,与定居当地的朋友度过愉快的一段时光。

这两段经歷对我人生最大贡献,其实是自信与眼界。第一段经验其实是我第一次出国,20出头的我发现原来我自己一人也能在美--国到处游歷,增加了不少自信,对后来出国留学与工作打下了心理基础。至于在温哥华那次,则是对当地华人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认识几位小留学生,他们英文超烂(居然要我帮忙点菜),整天跷课(每天都出来陪我玩),却开着跑车到处把妹闲晃。当时我就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家里有钱未必是祝福;第二,我若有小孩绝不单独送他们出国。

虽然我常写职场文章,但却很少提到上面两段经验,也不特别鼓励大家这么做,这跟那位26岁女生被酸的原因有关:

第一,这件事背后最大关键就是「钱」。当时我只是口袋空空的学生,如果没有爸妈的贊助,还有当地亲友提供住宿与招待,我是不可能成行的。即使如此,我也只待了一个多月就回台湾。

第二,收获是有的,但未必是职场上的收穫。两次Gap Month都发生在我的待业期,很OK的。但对一般上班族,如果大胆离职来个Gap Year,耍帅结束后还是得认命做一样甚至更鸟的工作,那真是情何以堪哪!

第三,你心理可能会想,Bryan这两段经歷那算什么壮游,就是「出国玩一个月」嘛!没错,我就是去玩,不用工作,没有责任,纯粹去游歷。所以我获得的启发,也就是获得独自在异国生存的自信还有了解当地风土民情而已。这两项目的,只要请个假出国去自助旅行,也可以达到!

基于以上三点,我想跟上班族说的是,如果你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涯感到迷惘,对工作产生厌倦,与其存钱出国漫无目的地游玩,不如安排一段不一样的Gap Year。但这段Gap Year必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财务要能自给自足、对职场发展要有帮助、承担责任而非恣意游玩!

这是什么样的Gap Year?说穿了,就是暂时放下正职去「打工」。在收入过得去的前提下(但一定要有收入,原因我马上会说),试着做些你一直想尝试,或者与你学经歷背景完全无关的「基层工作」,这样会帮助你重新体会「工作」的意义和本质,甚至「巧遇」你的天赋与热情,重点是,维持自给自足的状态!

与两次的国外Gap Month相比,我的短暂打工经验其实为我的职场发展带来更多的启发,多年后的今天我仍深深受益。

很多年前我去帮助一位长辈将整座工厂搬迁到大陆。我的工作是将残留设备整理一下,并搬运到货车上。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把好几台跟我差不多高的工厂用风扇搬到货车上。一整天下来,简直累毙了,不但满身油污,还有好几处刮伤流血。回家我没洗澡,倒头就睡,但我超级开心,因为我赚到人生第一张500圆!

这次打工经验给我的震撼很多,除了发现钱不好赚之外,我更体会到「工作就是要弄脏手」这件事。在办公室待久了,我们很容易误以为光靠电脑与会议室就能完成所有工作。但世界上大多数的事物,仍需要我们捲起袖子,滴下汗水才能成就。这件事,一直到我当上管理顾问,仍无时无刻提醒自己,我会要求客户带我去看生产线,带我去工地,因为我需要回归工作本质的感觉,而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次打工经验,我到了一家建设公司当助理。白天跟在老闆后面视察建案,看到许多精美的装潢与设计,非常酷。但回到办公室后,反差非常大,我必须把密密麻麻的工程图摊开,一个一个地数钢筋有几根,磁砖有几块,这样才能估算建材成本。当时我念的是土木系,班上不少同学觉得念建筑系比较帅,整天背着单眼拍照、素描、做模型什么的,纷纷想转系。但这份打工让我知道,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必定有繁琐无趣的一面,很多人只靠表面印象就做了选择,往往伴随而来的是失落与后悔。

第三次打工是在美--国,我帮表哥的高尔夫球具店短暂地顾店。这也是我的零售业初体验!虽然短短几小时,但我超级紧张的,很怕有美--国人进来问我产品,那我就糗了!没想到,表哥一离开,就进来一位亚洲脸孔的大叔,我微笑上前,他看了我一眼,突然跟我讲起台语!因为感到意外,也因为紧张,我竟没听懂他讲了什么。于是就被大叔训了一顿,说台湾囝仔不讲台语怎么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只好跟大叔说,不然你教我怎么讲。没想到这位大叔兴致一来,就开始跟我用台语对话,还告诉我高尔夫的铁杆木杆这些知识。聊了好久,中间有美--国人来逛店,他还主动帮我招唿,后来我表哥总算回来了,这位大叔就跟我表哥说你这新店员不错(啥!我什么都没做啊~),然后就买了一堆他要的东西走了。

你说这段经歷对我未来的工作有无帮助?当然有啊!我学到第一件事,就是别对你的客户预设立场,他们有着各式各样你想像不到的背景与需求,别把他们一视同仁。第二,成功的销售不在于销售员自己有多厉害,而在于你让客户觉得他们很厉害,客户自信提高了,自然会给你你想要的回馈!

第四段经验,或许不算打工,但也值得一提。我爸妈住的社区有一年办跳蚤市集,大家把不要的东西拿到中庭来拍卖或交换。我家也摆了一摊,而且我怀疑我应该是当天的销售王!我不但把我们家的东西都卖光了,而且邻居小朋友见状还把他的玩具拿来我的摊位寄卖,最后整个市集只有我的摊位前面挤满了人,而且充满笑声,整件事情现在想起来都很爆笑!

话说一开始,逛的人很多,买的人很少,毕竟是跳蚤市场嘛!拿出来的都是些杂物旧货。但到了下午我渐渐发现,会场上出现很多外佣,大概是家事忙完了出来逛逛。她们逛摊位时的眼神,让我觉得这群人才是真正的买家。为了赶紧把存货销出去,我做了些调整:

首先,我把每项产品大大地写上标价,让他们目了然,不用害羞地说中文询问。第二,我主动用英文跟他们交谈,甚至问她们的名字,跟她们闲聊。如果有人拿起货品犹豫不决,我不会降价,但我会说如果妳买,我就多送妳一个喜欢的东西,自己挑!结果就靠这招,整个场子热起来了,除了老闆亲切帅气,价格划算,赠品还限量咧!于是我成为第一个打入东协的台湾旧货商。我的摊位瞬间被外佣挤暴,大家嘻嘻哈哈一阵欢乐,当然,我的商品很快就空了,隔壁的小弟看到十分震惊,马上把他的玩具和他爸爸的高尔夫球放到我的摊位上寄卖(他放下东西就一熘烟跑掉了,后来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XD)。

我是个工程师,之前从没卖过东西,所以这件事我学到的可多了!外语很重要是其一,产品的定价与促销、与客户的亲切闲聊都是销售的关键。但最重要的就是,一旦你能了解特定客层,取得客户的信任,很多其他厂商都会愿意来跟你合作(就像那位寄卖小弟)。这也是我们在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书中提到的「行脚商人」的拿手绝活!

这些打工的经验,乍看之下与我的正职关连很低(工程师、顾问、讲师、部落客),但却对我的工作哲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职场十多年我的感受是,工作的本质其实是非常单纯的,那就是:「透过帮助他人,换取生活所需、彰显自我价值」。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当你自己的价值凸显了,会有更多机会帮助别人,助人后取得报酬,获得成就感,进而又彰显出自我的价值,如此週而復始,不断循环(这是为何强调要有收入的原因,因为这才是工作的本质)。

但我们工作久了,难免会忘记工作最原始的意义。我们想要社会的肯定、希望公司分红配股、想着办公室政治,越想越烦,越想越迷失,进而怀疑自己朝九晚五的意义,缅怀早已消逝的热情,我们离工作的本质越来越远,这时唯有「重新开机」,才能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设定!

「重新开机」并不是放下工作,出去大玩特玩,那是逃避,最终还是得回来面对工作。我们该做的是利用下班时间(或是待业时期),花几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去当店员、当服务生、当工厂助理,最好是直接接触顾客,直接生产产品的基层工作,可以的话,最好与你原本的工作相异,并且与你的兴趣相符。透过最简单的劳动,感受客户的温度,触摸实产品,借此赚取酬劳,获得成就感,找回工作最原始的美好!

当我们厌恶或是害怕某件事物,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逃避它,而是反过来掌握它。如果你害怕公开讲话,就更不该逃避公开讲话,而是学习掌握相关的技巧,进而成为一位演讲高手。否则它将成为一块暗影永远跟随着你。对于工作的厌倦在所难免,我的建议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找一个帮助你回归工作本质的兼差或短期工作,让自己重新掌握工作充实感。在收入不中断的状况下,说不定你会重新燃起热情,找到自己的新天赋。我认为这才是大人版的壮游!


上一篇:为何人们喜欢参与这类活动?
下一篇:骑驴找驴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