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的故事大全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篇关于自省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自省的故事大全(1):
多一些自省
多一些自省
一位年轻人去看医生,抱怨生活无趣和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心灵好像已经麻木了。诊断后,医生证明他身体毫无问题,却觉察到他内心深处有问题。医生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不知道!”“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事?”医生接着问。“我最喜欢海边。”年轻人回答。医生于是说:“拿这三个处方,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你必须同意遵照处方,除非时间到了,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身心俱疲地拿着处方来到了海边。
他抵达时刚好接近9点,独自一人,没有收音机、电话。他赶紧打开处方,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倾听,不久就听到以往从未听见的声音。他听到波浪声,听到不同的海鸟叫声,听到沙蟹的爬动,甚至听到海风低诉。一个崭新、令人迷恋的世界向他展开双手,让他整个安静下来,他开始沉思、放松。中午时分他已陶醉其中,他很不情愿地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回想起儿时在海滨嬉戏,与家人一起拾贝壳的情景……怀旧之情汨汨而来。近3点时,他正沉醉在尘封的往事中,温暖与喜悦的感受,使他不愿去打开最后一张处方。但他还是拆开了。
“回顾你的动机。”这是最困难的部分,亦是整个“治疗”的重心。他开始反省,浏览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每一状况、每一个人。他很痛苦地发现他很自私,他从未超越自我,从未认同更高尚的目标、更纯正的动机。他发现了造成疲倦、无聊、空虚、压力的原因。
自省的故事大全(2):
谦虚是一种自省
谦虚是一种自省
游宇明
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您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节目最后,是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主持人问:“您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陈省身回答:“我?我没超越他。嘉当是超越不了的。……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他们如果想在电视上谈一谈自己的天分、成就,大概没有谁会反感。丁肇中曾经发现了J粒子,刚刚40岁就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彭桓武是中国“两弹一星”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为我国的军事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陈省身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他以对高斯·邦尼公式的证明、对纤维丛几何理论的贡献获得沃尔夫奖(被称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人在谈到有关自己的事情时显得那么谦虚、平和。
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人的谦虚当成美德。一个人有了不凡的成就,在言谈间把自己放得很低,大家就觉得这个人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懂得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值得我们赞扬。古往今来,歌颂人谦虚的文字汗牛充栋,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特别强调一个人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我们唯独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成功者的谦虚是出自做人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内心对自我的认知?
在我看来,谦虚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自省。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世界无限、人生有限的认识越深刻,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的冲突越尖锐,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因此,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谦虚的行为,在当事者看来,他自己不过是说了真话。我由此想起一个幽默故事——一位学生问老师自己何时可以取得学位。老师说:“当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时,可以得到学士学位;当你认为自己有所不知时,能够获得硕士学位;当你感到自己一无所知时,你会被授予博士学位。”这位老师是非常聪明的,他用调侃的方式阐释了一个道理:人对自我缺失的认识与其知识、能力成正比。这大概是伟人皆谦虚的一个重要原因。
谦虚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反馈,是我们的生命抵达更高层次的一把钥匙。学会谦虚吧,学会了它,我们也就学会了怎样在漂泊不定的人生之海上撑稳自己前行的船只,学会了如何让生命一步步走进世界的深处。
真正的谦虚,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一种冷静,一种自省,一种成熟。谦虚是一个坚实的阶梯,它能引领人们不断攀登知识与人格的高峰。
懂得谦虚是一种睿智,谦虚本身是一种美德。(李金芳)
自省的故事大全(3):
齐白石晚年自省
齐白石是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是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上厕所,发现父亲没在房间,正要四处寻找时,却发现书房里的灯是亮着的,走进一看,原来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儿子不解,便问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了,怎么会突然想起来要描红,而且还描这般初级的东西?谁知齐白石却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些飘飘然了,无形之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重新认真练习,要自己管住自己。此后,即便是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依然坚持每天必画画,从不敢慢怠,甚至有时为了画一幅画,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正是这位书画大师成功的原因。